巴菲特从不认为自己在投资方面的非凡成就出自天赋,他一再强调那些伟大的投资家及其理论对自己产生过的重要影响,他认为,如果不是站在了这些巨人的肩上,他便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绩。巴菲特正是从这些人的身上不断汲取养料,并灵活加以应用,最终形成了自己的“巴氏投资理论”。
一、精神导师格雷厄姆
巴菲特一直以来都认为,自己85%投资策略的来自于恩师格雷厄姆。至今在巴菲特的书桌上,还摆放着老师格雷厄姆的书。
格雷厄姆 1894年出生于伦敦。后来,他随父母移居纽约。格雷厄姆读中学时,非常喜爱数学。他喜欢数学所展现的严密逻辑和必然结果,而这种逻辑的理智对于以盲目和冲动为特色的金融投资市场来说,是不可欠缺的。1907年初,格雷厄姆的母亲把全家的积蓄拿到股市上去碰碰运气,到了年底股市狂跌了近一半,格雷厄姆家的财产被无情的股市吞噬了。格雷厄姆正是从母亲这次教训中,开始接触并体会到股市的。
格雷厄姆中学毕业后,考入哥伦比亚大学继续深造。虽然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求学期间,迫于生存的压力,以打工来维持生活和交纳不菲的学费,但他坦然面对生活的种种坎坷,在一批优秀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地从知识中吸取营养。1914年,格雷厄姆大学毕业,在卡贝尔校长的力荐下开始步入华尔街。
1914年夏天,格雷厄姆到纽伯格—亨德森—劳伯公司做信息员,主要负责把债券和股票价格贴在黑板上。很快,格雷厄姆就向公司证明了他的能力。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他就被升职为研究报告撰写人。由于他良好的文学修养和严谨的科学思维,以及渊博的知识,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简洁而富有逻辑性的文风,在华尔街证券分析崭露头角。
1923年年初,格雷厄姆离开了纽伯格—亨德森—劳伯公司,开始自立门户。他成立了格兰赫私人基金,资金规模为50万美元。格雷厄姆决定以此为基础,大展宏图。他选中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在美国赫赫有名的化工巨头——杜邦公司。几年之前,杜邦公司利用通用汽车公司正陷于暂时无法偿还银行贷款的财务困境,最终兼并了通用汽车公司。杜邦公司对通用汽车公司的兼并形成了两公司交叉持股的状况。到了1923年8月前后,由于一战结束,美国经济进入复苏,杜邦公司失去了军火暴利来源,股价急剧下滑,每股股价仅维持在297.85美元左右;而通用汽车公司因汽车市场需求的大增而利润直线上升,每股股价高达385美元。
格雷厄姆注意到杜邦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股价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经过分析,他认为由于杜邦公司持有通用38%以上的股份,而且这一份额还在不断增加,所以市场上两种股票的价格差距就是错误的,而由这种错误迟早会由股市自身来纠正的,这时候投资者就可以获利。
此后,格雷厄姆不仅大笔买进杜邦公司股票,而且开始卖出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这样,他就会因杜邦公司股票上涨和通用汽车公司股票下跌而双向获利。两个星期后,市场迅速纠正这两公司股价之间的差距,杜邦公司股价快速攀升至每股365.89美元,通用汽车公司股票则下跌至每股370美元左右。格雷厄姆迅速获利了结,不算他卖出吃过通用公司股票之间的差价,其单项投资回报率高达23%。这使格兰赫基金的大小股东们都赚了大笔的钱。
格兰赫基金运作一年半,最终因为其他原因不得不以解散而告终。不久,格尔厄姆创建格尔厄姆—纽曼投资基金。1929年,美国发生了严重的股灾,格尔厄姆在这次灾难中受到重创,但他经受住了打击,并坚持自己的原则,使得格尔厄姆—纽曼投资基金最终赢取了相当好的业绩。
1942年,格雷厄姆发现道·琼斯工业指数越过历史性的高位之后,一路攀升。到了1946年已高达212点时,这时候他认为股市存在很大的风险,于是将大部分的股票卖出。同时,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低价股,也没有再补进股票,而这也使得格雷厄姆躲过了1946年的股市大灾难,使格雷厄姆一纽曼公司免遭损失。
1948年,拥有政府员工保险公司55%股份的一个股东决定出售所持有的股份。格雷厄姆得知这个出售消息后,非常感兴趣。他就去了解这个公司,结果这家公司的情况极为符合他的投资理念。首先,该公司财务状况优异,赢利增长迅猛;其次,该公司潜力巨大,由于其独特的服务对象和市场宽度、广度,前景非常看好;再次,该公司最大的股东同意以低于账面价值10%的比例出售所持有的股份。于是,格雷厄姆毫不犹豫地购买了政府员工保险公司的股份,并且将其推为上市公司。上市当天的收盘价为每股27美元,几个月后该股票就上涨到每股30美元。 政府员工保险公司上市后,业绩不断地飞速成长,其服务对象也由过去单纯的政府员工扩展到所有的汽车挺有者,市场占有率也由15%猛增到50%,占据了美国汽车保险业的半壁江山。
这个时候,格雷厄姆已经在证券界享有盛名了。巴菲特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接触格雷厄姆。当时,巴菲特还在内布拉斯加大学读书,他读到了格雷厄姆的著作《聪明的投资者》,并且被书中的观点所折服。后来,他到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经济学,而且有幸跟随格雷厄姆学习,亲自与这位投资界的大师进行交流。
在没有跟随格雷厄姆学习之前,巴菲特已经对投资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他的认识仍然是杂乱的,没有理论化和系统化。显然,他需要像格雷厄姆这样的名师为他指点迷津,帮助他完成自己的投资体系。
巴菲特很喜欢格雷厄姆的课,因为他的执教风格很灵活,常常在课堂上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一步步地深入分析。除了课堂上的交流之外,巴菲特还经常单独去向老师请教。格雷厄姆告诉巴菲特,投资的最大敌人是他自己,而不是股票市场。成功的投资者往往是个性稳定。即使投资者具有数学、财务、会计方面的高超能力,如果不能掌握自己的情绪,仍难以从投资行动中获益。他还告诉巴菲特,在投资的时候要寻求在合理的价位购买公司股票,而不要企图预测股票价格变动进行投机。
格雷厄姆认为市场是不可信的,他向巴菲特讲述了“市场先生”的寓言,帮助他体会自己的观点。格雷厄姆说; “不妨相象你花1000美元持有一家私人企业的一小部分股票,你的合作者是个很热心的‘市场先生’,他每天会报出某个价格,并称愿以此价格来购买你的股份或将他的股份卖给你。尽管你们合伙的企业经济特性和经营状况稳定,但‘市场先生’的情绪和报价并非如此。由于‘市场先生’的情绪是不稳定的,有些日子‘市场先生’会因情绪高涨而只看到良好的前景,在这些日子里,他会给你们合伙企业的股份报出非常高的价格。而在另外一些时间里,‘市场先生’可能会非常沮丧,只看到灰暗的未来,此时,他会给你们合伙企业的股份报出非常低的价格。”
格雷厄姆告诫巴菲特,要想投资成功,就必须对企业具有良好的判断,使自己免受“市场先生”波动的情绪影响。否则,很容易失败的。格雷厄姆的话说使巴菲特回想起11岁炒股的事,他因为受市场的情绪的影响,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他通过对这件事的思考,初步形成了投资而不去投机的观念。格雷厄姆的话则强化了他对这个观点的认同,所以日后他一直像老师一样,只进行理性投资,而不去投机。
巴菲特从格雷厄姆身上除了学到投资理念外,还从那里学会了阅读年度财务报表,如何发现有价值的企业或者股票,如何从一家公司的公开信息材料中得到对证券价值的客观评判,如何避免投资带来的风险等。这些都是作为一个投资者必不可少的技能。
巴菲特于1951年6月在哥伦比亚商学院获得了经济学硕士学位,当时格雷厄姆预言自己的得意门生巴菲特将会成为未来最伟大的金融学家。毕业后,巴菲特向老师格雷厄姆表达了自己可以无偿在他的公司工作,但是格雷厄姆却拒绝了他的好意。巴菲特终于在1954年,获得了到老师格雷厄姆的公司工作的机会。在未同事之前,巴菲特就和格雷厄姆一直保持着联系,他向老师说出自己在投资等方面的一些想法,而格雷厄姆也很喜欢聪明的巴菲特,他也常和巴菲特进行长时间的交谈。格雷厄姆告诉巴菲特,投资者的注意力不要老是放在行情显示屏幕上,而应多去关注和研究发行股票的公司。投资者应该了解的是公司的赢利、资产负债和未来前景,只有这样,才能发现或计算出一只股票的真正价值或内在价值。他告诫巴菲特对华尔街要当心,不要听信传闻。格雷厄姆的“严禁损失”的投资哲学,更成为日后巴菲特奉行的最高规则。巴菲特进而将其概括为自己恪守的法则:第一条法则是不许失败。第二条法则是,永远记住第一条法则。
格雷厄姆·纽曼公司是一个规模很小的公司,它的运营资金只有600万美。而巴菲特进公司时也仅仅只是一名初级职员。他到公司后,对公司自创立来有记录的套利交易所得进行了详细地研究,发现来自套利交易的年平均收益率为20%。巴菲特吸收了格雷厄姆-纽曼公司所使用的这种套利交易的窍门。从那以后,他在使用这种方法的过程中不断地对这种方法加以完善。
巴菲特在工作的时候,总在独自地忙着自己的事情,因此格雷厄姆很珍视他。巴菲特在那儿干了两年,直到格雷厄姆于1956年解散了他的公司。格雷厄姆从来没有给过巴菲特钱,让他有进行投资的机会。而格雷厄姆的妻子——埃斯特尔却给巴菲特投资的尝试,她和巴菲特在早些时候一起做过2万美元的投资。
尽管巴菲特只在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工作了两年,但是他认为这段时间让他一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两年时间立,他调查了百余家公司,并按照老师格雷厄姆的投资标准分析它们是否适合投资。他在大量的调查与分析工作中,发现了格雷厄姆投资标准优点和缺陷,吸收了老师的优点而且弥补他的缺点,由此形成了自己的投资理论。
在格雷厄姆—纽曼公司解散后,巴菲特回到了奥马哈,开准备进行自己的投资事业。当时,他坚信,老师格雷厄姆的那些原则是他发财的钥匙。在一次聚会里,他宣布自己要在30岁以前成为百万富翁。虽然那时候还没有人能够预言巴菲特日后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但他的确具备了投资家所必备的条件:全面而系统的理论学习、细致认真的实践准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对证券投资的执著追求。
1956年,巴菲特建立了一个合伙公司“巴菲特有限公司”,亲朋好友凑了10.5万美元,其中有他的100美元,正式开始了投资生涯。这时候格雷厄姆的影响开始具体的显现。格雷厄姆极力主张投资者不要将注意力仅仅放在行情上,而要放在股票所代表的企业上,通过对企业的盈利状况、资产状况及未来前景的分析来评估企业的内在价值。所以巴菲特并不跑出去,到处打听最新的消息,他只是呆在奥马哈的家中,埋头于一堆企业的资料里。格雷厄姆认为市场不能精确衡量企业的价值,股票的价值与企业真正的价值有时候相去甚远,所以在进行投资的时候,就要在市场的价格远远低于企业的内在价值时进行投资,然后等待价格回升获得利润。巴菲特按照老师的话,每天都在不断寻找低于其内在价值的廉价股票,然后将其买进,等待价格攀升。这正因为他按照老师的方法,购买远远低于其营运资本的股票,所以获得了丰厚的利润,老师格雷厄姆的“点金术”百试百验。巴菲特公司在第二年的时候,已经管理着5家小规模的公司,他的总资产有50万美元,投资收益率高达10%。1958年的回报率更高达41%。到1966年,巴菲特管理的合伙资产已经超过了4400万美元,这时候他实现了他的百万富翁梦想。
巴菲特的投资理论85%来自于他的恩师,但是他又绝不拘泥于此,结合自己的经验。巴菲特认为格雷厄姆的投资理论没有明确的区分商业特权,格雷厄姆绝不会在企业出现丑闻时购买股票,而巴菲特则认为这是一个购买的好时机。老师格雷厄姆的成就在于他分析证券时,不是是通过研究公司的产品及管理运作来预计股票的前景,而是对公司已有的所有数据进行分析以此来估计股票的未来。巴菲特在这一点,还是按照老师格雷厄姆的做法来实践的。1963年运通公司的仓库遭受了巨额诈骗,损失了1.5亿美元,股票因此大幅度跌落,许多人纷纷抛售。巴菲特进行调查后分析,他认为运通卡在生活中依然广泛运用,它应该只是面临暂时的困难,于是他大量买进该股票。1967年,运通公司股价飙升至每股180美元。巴菲特让所有的人大吃一惊,人们开始叫他股神。
巴菲特这种注重对企业进行分析的策略,就是受教于老师格雷厄姆,他成为了对巴菲菲事业产生非常重要影响的人。因此,巴菲特曾经高度评价自己的老师:“格雷厄姆的思想观点足以作为你智力结构的基础,除了这些思想观点之外你还能求助什么。”
二、领会凯恩斯的投资精髓
对巴菲特产生过巨大影响,使其立于不败之地的,还有著名的宏观经济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出色投资家的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凯恩斯一生对经济学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他曾经被誉为资本主义的“救星”、“战后繁荣之父”等。
凯恩斯1883年6月5日出生于英国的剑桥市。凯恩斯的父亲是一位经济学家,其母亲是剑桥市的市长。凯恩斯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他们在他身上付出了很多,也对小凯恩斯寄予了很高期望。凯恩斯果然不负所望,从伊顿公学毕业,就取得了国王学院数学和经典著作的奖学金,并且考进剑桥大学学习数学。1905年,他毕业并获得数学学士学位。凯恩斯毕业后,在剑桥大学师从新古典经济学的大师马歇尔学习了经济学。1906年,他通过公务员考试,到外交部的印度办公室工作。两年后,申请国王学院的数学研究员职位,但没有成功。不久,剑桥大学向他提供一个教授一般经济学的研究员职位。
在剑桥大学凯恩斯主讲众多课程,其中有一门是每周一次的关于印度货币和金融方面的课程。不久,凯恩斯开始专门研究货币、信用和价值。这段时间,他也写了一些书,主要是在概率论方面,他的经济学方面的第一部著作是《印度的货币和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