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成立后,巴菲特并不跑出去,到处探听最新的消息,他只是呆在办公室,埋头于一堆资料堆里。他在研究企业的经济运行,而不是每天去关注市场行情,在他的办公室里,甚至没有装备一台股票行情机。他每天根据自己的分析,来寻找低于其内在价值的廉价股票,然后将其买进,等待价格攀升。此时,巴菲特没有什么积蓄和稳定的收入,但是他却有着令人惊愕的自信——他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担心如何处理赚取的难以计数的金钱了。
在一年的时间里,巴菲特就集资50万美元。在第二年的时候,巴菲特就已经管理着五家小规模的公司,且投资收益率高达10%。1958年,公司的回报率更高达41%,到1959年末,由巴菲特管理的资产已经比原来的合伙人的投资翻了一倍。
1961年,巴菲特在登普斯特尔公司身上下了100万美元的赌注,这是一家有80年历史的农用工具制造厂。当时,登普斯特尔公司的产品严重的滞销,公司几乎没有利润可赚取。巴菲特经过分析后,买下了达到控股的股份额。后来,巴菲特任命自己为该公司董事会主席,他请了位真正的行家博特来管理公司。博特的工作非常出色,他从公司里挤出现金让巴菲特买股票和债券。
到了1962年,巴菲特合伙体已经拥有了720万美元的资本。巴菲特合伙公司投资回报较高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多人找上门来,让巴菲特管理来他们的资产。公司很快由最初的由七人组成的投资小团体,发展成为拥有90人的投资集团。此后的几年,巴菲特做得很顺手,在投资圈的名气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投资人慕名而来,委托他管理资金,他的个人财富也快速增长。到1964年初,巴菲特合伙人有限公司管理的资金达到1745万美元,其中他和妻子共有239万美元的资产。1965年,巴菲特合伙公司管理的资金达到2500万美元。到1966年,巴菲特管理的合伙资产已经超过了4400万美元,这一年,他也成为了百万富翁。
1969年,巴菲特管理的合营公司的资产已达到1亿美元。为此,巴菲特特地租下一个房间作为公司的总部,并且还举行了庆祝活动。当年5月,巴菲特作为在投资界脱颖而出的一颗新星,成为了《奥玛哈世界先驱报》的专题人物,他第一次尝到了出风头的滋味。
三、初创伯克希尔王国
1969年,美国登月成功,这使整个美国都处于沸腾之中,经济增长率出奇的高,股市更是一路看涨。巴菲特合伙公司的效益比前一年上升了59%,这是公司成立以来的最佳的业绩。在一些大公司的推动下,市场出现了强烈的兼并浪潮,企业的股价在不断提高。巴菲特对这种情景很警惕,他在自己办公室的墙上贴满了1929年经济危机的剪报,以此来提醒自己。他预感到,太过于看好的行情有点不正常,在它下面也许就是陷阱。于是,巴菲特退出股市静观股市的变化,寻找投资的好机会。
巴菲特的预见是准确的。在1970年年初,美国股市开始不平稳。不久,华尔街的著名股票连连猛跌。此时,巴菲特却重新出手,开始他的第二次投资。他首先掌管了伯克希尔公司。伯克希尔是由伯克希尔棉花制造公司与哈撒韦制造公司合并而成,公司有14个工厂,12000多名工人,年销量为1.12亿美元。但是,到了1962年,伯克希尔公司只剩下7个工厂,其他公司因为效益不好被出售了。而到了1965年,该公司亏损1000万美元,股票价格跌到合并前的一半。
当时,很多投资者对伯克希尔没有兴趣,巴菲特却独具慧眼,他的根据“内在价值”的投资原则,开始对这家公司产生兴趣。1962年,巴菲特第一次以每股7美元的价格开始为巴菲特合伙公司购买了一些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并成为这家公司较大的股东。
几年之后,时任伯克希尔公司总裁的西伯里·斯坦顿向巴菲特许诺说,为了保障股东的利益,他打算将剩余的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的投标价格定为每股11.5美元。但是,三个星期后,股票的投标价格只有11.125美元。对西伯里·斯坦顿不遵守诺言,巴菲特感到气恼,决心控制这家公司。他开始从时任哈撒韦公司董事会主席的马尔科姆·蔡斯手里,把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全部买进。蔡斯也对斯坦顿的行为感到生气,把他手上大量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卖给了巴菲特。到了1965年,巴菲特合伙公司已拥有伯克希尔公司70%的股份。
这时候的伯克希尔公司几乎是一穷二白,只剩下两个工厂和大约22万美元的资本净值,但是巴菲特依然比较看好这家公司。1970年,巴菲特当上了伯克希尔公司董事会的主席,正式掌管这家公司。在此之前,他已对公司的人事做好了安排,蔡斯被任命为副总裁。巴菲特提出了一连串问题,每件事都要刨根问底,蔡斯都能对答如流,显示他对公司的情况是十分了解的。巴菲特对此很满意,所以他就放手让蔡斯管理公司,只要求他每月交一份财务报表即可。而且巴菲特借给蔡斯近20000美元,让他买进公司的股票,与公司同风险、共命运。后来,在蔡斯的苦心经营下,公司开始逐渐好转,不久后就扭亏为盈,并出现了上升的势头。随着公司的业绩的回升,股价也开始大幅反弹,巴菲特开始获得比较可观的利润。
但是,巴菲特并没有将利润用于伯克希尔本身业务的投资。相反,他还关闭了规模较小的纺纱厂,到最后伯克希尔公司只剩下一家纺纱厂。对这唯一的一家纺纱厂,巴菲特依然亲自过问每一笔资金。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把纺织业积累的资金投入到其他行业,打造自己的资本王国。
巴菲特收购伯克希尔之后,又将目光转向保险业。他认为保险公司是一流的投资工具,经营保险公司,就可以借钱赚钱。于是,巴菲特找到了奥玛哈国家赔偿公司的主要拥有者林沃尔特,商谈购买该公司股票的事。最终,巴菲特以860万美元收购了国家赔偿公司。从这时起,巴菲特依靠保险公司的融资能力,开始逐渐迈向了更高更远的成功。
巴菲特利用国家赔偿公司获得的资金,通过伯克希尔公司不断地进行收购,相继购买了伊利诺斯州国家银行及信用公司97%的股份。与此同时,还购买了《太阳报》和布莱克尔印刷机公司。巴菲特收购《太阳报》后,尝到了经营报业的甜头。从1973年开始,他又悄悄买进《华盛顿邮报》的股票。他的这一举动,使报纸总裁凯瑟琳坐卧不安。因为一个外部人员拥有《华盛顿邮报》公司这么多股票,即使没有控制权,对她来说也是不安全的。第二年,凯瑟琳和巴菲特终于见面了。她请巴菲特手下留情,不要再购买《华盛顿邮报》的股票。巴菲特同意了,但作为交换条件,他成为华盛顿邮报董事会的成员,并兼任董事会财务委员会主席。他的介入,使《华盛顿邮报》利润大增,每年平均增长30%。10年后,其营业利润率为19%,股权回报率翻了一番,巴菲特投入的1000万美元升值为2亿美元。到2006年底,巴菲特买入的华盛顿邮报股票,已经增值为12.88亿美元,持有33年,投资收益率高达127倍。这是他投资收益率最高,也是持股期限最长的一只股票。
巴菲特不单对报纸有兴趣,他也很看好娱乐界的企业。巴菲特一直对迪斯尼公司有着特殊的兴趣。他认为,迪斯尼具备了争夺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是一家特色十分明显的公司。为了真实了解迪士尼,巴菲特还带着自己的孩子,专程到迪斯尼乐园游玩。不久后,巴菲特又去拜访了迪斯尼公司的创始人沃尔特·迪斯尼。他还发现,迪斯尼公司珍藏旧卡通画和彩片的图书馆十分具有价值。他估计,这些东西的价值,就抵得上这家公司的股票的全部价值。所以,他毫不犹豫地动用400万美元,买下了5%的迪斯尼公司的股票。
随着一次次投资的成功,巴菲特的胃口越来越大。只要手头有可以动用的资金,他就投资行动,他不断研究企业和市场,一旦发现一支值得投资的股票,就购买并长期持有它,或者干脆收购整个公司。
1972年,他通过蓝筹印花公司买下了位于美国西海岸加州的一家盒装巧克力的制造商和零售商——喜诗糖果公司。当时,喜诗糖果公司的估价是3000万美元。照说,喜诗糖果公司不属于格雷厄姆提倡的廉价公司,但巴菲特通过对这家糖果公司的调查研究,发现这是一家商誉很好的公司,他们的品牌极具核心竞争力。在加州爱吃糖果和巧克力的人们,大多数都会购买喜诗公司的糖果,即使价格贵一点,他们也乐意购买。
因此,巴菲特果断地以2500万美元的高价买下了喜诗糖果公司——这是巴菲特到那时为止最大的一项投资。为了让喜诗糖果公司继续保持良好的声誉,巴菲特时常去听有关糖果的课程,并且不断探索生产糖果的各个细节和销售的环节。
后为,由于经营得法,喜诗糖果公司拥有了225家分店。1982年,有人想出价1.25亿美元收购喜诗糖果公司,被巴菲特一口拒绝。因为公司在11年的时间里创税后利润2.12亿美元这样的摇钱树,巴菲特是不会轻易让给别人的。
购得喜诗糖果公司不久,巴菲特又对另一个老牌公司——政府雇员保险公司产生了兴趣。他的恩师本杰明·格雷厄姆曾是这家公司的主席。巴菲特曾专诚去这家公司拜访,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还推销过这家公司的股票。不过,那时候政府雇员保险公司还只是一家小公司。在随后的十几年间,它迅速成长,股票曾创下每股42美元的纪录,并且一跃成为美国最大的汽车保险商。
不过,到了20世纪70年代,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管理层出现严重失误,致使公司遭受了巨大的挫折。1974年,它的股票价格跌到每股4美元;第二年,公司亏损高达1.26亿美元,几乎濒临破产。就在这时,巴菲特却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收购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巴菲特专诚拜访了他的恩师格雷厄姆。
1976年4月,政府雇员保险公司举行年度会议,在董事会上,原总裁被解雇,精力充沛的伯恩取代了他的位置。伯恩在全国范围内关闭了多家办公处,并进行大规模裁员,公司仍未有任何起色。政府雇员保险公司股票的价格惨跌到每股2美元。这时,巴菲特买下了50万股政府雇员保险公司股票,并且陆续增加购买量。在随后的5年里,巴菲特总共向政府雇员保险公司投资了4570万美元。这样,他控制了这家公司,并开始对公司的管理层进行调整。经过一番资产重组和人员调整后,CEICO公司的状况迅速好转,短短6个月时间,股票价格就上升到每股8美元,达到原来的4倍。
经过不断投资扩张,巴菲特的伯克希尔王国就已经拥有了糖果、纺织、零售、保险、银行、出版以及赠券等多种业务。至1980年,巴菲特旗下超过500万美元的控股企业有18家多。至于持有股份的企业,更是多不胜数,几乎除了能源、科技和公用事业之外的各个主要工业集团,巴菲特都持有数量不等的股票。
四、伯克希尔不断强大
1973年,尼克松总统爆出了“水门事件”的丑闻,受此影响,美国因石油危机带来的通货膨胀与经济衰退问题更加严重了,受此影响,整个华尔街一片萧条。很快,道·琼斯指数跌破950点,所有股票开始贬值。1974年,全美的通货膨胀率高达11%。随之而来的是全球范围内经济都出现衰退的趋势。这年9月,道·琼斯指数跌到了惊人的607点,华尔街众多投资者一筹莫展。
这个时候,巴菲特却兴高采烈地准备进行大肆地采购。在这段时间里,巴菲特在一大堆公司年报中不断进行研究和分析,选择优秀企业进行收购。NPI公司、底特律国际桥梁公司、斯佩里·哈钦森公司、美国卡车公司、芝星维公司、汉帝哈曼公司等公司都被列入他的购进名单。
与此同时,巴菲特本人和伯克希尔公司持有的股票价格也一跌再跌。公司的股东都为此担忧,巴菲特却一点也不在意,他继续把精力放在购买那些优秀的股票上。随后,他又购买了沃尔特温普森公司、考德威尔班克公司、匹克赛夫公司、国王商场、摩西鞋业公司、福特汽车公司、格兰德联合公司等多家公司的股票。与此同时,伯克希尔公司的账面损失更加严重,股票价格跌了一半多,但巴菲特仍然气定神闲。
后来,当股市度过了最黑暗的时期,开始升温时,巴菲特以前所购的股票,价格翻番上涨,他的个人财富也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到1982年,他的个人财富增长到2.5亿美元,在《福布斯》美国富豪排行榜中名列第82位。
1974年,布法罗市的《新闻晚报》报业集团宣布投标出售。它除了拥有《新闻晚报》外,还拥有一家电视台、一个印刷厂,并握有北美航空公司的部分股票。
巴菲特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对《新闻晚报》进行了研究。他发现布法罗市的人都习惯看《新闻晚报》,该报在当地占有十分高的市场份额。在1976年,《新闻晚报》的税前收益是170万美元,日发行量是早报《布法罗信使快报》的两倍,占有当地75%的广告份额。巴菲特经过分析后,认为《新闻晚报》是一家值得投资的报纸。于是,以3250万美元买下《新闻晚报》。
事情在起初的时候,并非很顺利。巴菲特接管《新闻晚报》后,其竞争对手——《信使快报》与之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信使快报》还把巴菲特告上了法庭,他们认为巴菲特以不正当竞争手段来占领市场。因此,法官对《新闻晚报》的推销工作、广告版面等做了严格限制。后来,送报的卡车司机们要求增加工资和福利,巴菲特却拒绝了这一要求。最终,导致司机们罢工了,他们还走到街上游行,报社的工作也因此全部停止。这时,《信使快报》趁机落井下石,声援这次罢工行动。
由于受官司和罢工的影响,巴菲特的投资在遭受的第一次大损失。1979年时,《新闻晚报》损失了440万美元。第二年,第三年,损失仍在继续。但是,竞争对手《信使快报》也面临危机,他们每年的亏损高达300万美元,并于1982年宣布倒闭。就在这一年,《新闻晚报》更名为《布法罗晚报》,并开始发行晨报,这一年就赢利1900万美元。此后,它每年的赢利超过4000万美元。
从1983年开始,巴菲特对收购那些老牌的家族企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很想收购奥玛哈内布拉斯加家具商场,于是就去会见该店的老板布朗金太太,商谈购并的事。其实在此之前,巴菲特就曾有意收购这家商场,但布朗金太太认为他出价过低,而拒绝进行交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