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巴菲特传奇: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者全文阅读 > 第23章 远见决定远景(1)

第23章 远见决定远景(1)


  巴菲特在近几十年的投资生涯中,取得了举世无双的投资收益,他的投资方法,如理性投资、关注上市公司的管理水平和上市公司的持续发展能力等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有益的启示。那么巴菲特的投资方法是不是也完全适用于中国呢?因为美国的股票市场与中国的股票市场相比,具有很大的差异,学习巴菲特的投资方法,是不能生搬硬套的,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加以灵活运用。总之,巴菲特的投资方法,对我国的股票投资者来说还是有着良好的借鉴作用。

  一、资本配置至关重要

  巴菲特从多年投资经验中总结出,资本配置对企业和投资管理的重要性,资本配置能力是管理层最重要的能力。资本配置能力体现在管理层如何明智地决策,把大量资本投资于未来长期推动股东价值增长最大化的项目。可以说,资本配置上的远见,决定了公司未来发展的远景。

  巴菲特对管理层的资本配置能力非常重视,当他买入一家公司股票时,他会对这家公司20年的经营历史进行追踪,甚至追溯到公司有经营纪录可查的早期,他尤其检查目标公司现任管理层任职期间资本配置的过往记录。他说:“我们从来不看什么公司战略规划,我们关注而且非常深入分析的是公司资本配置决策的历史记录。”

  巴菲特凭借多年的投资经验发现,大部分管理层最缺乏的是资本配置决策能力。他认为公司管理层资本配置的基本准则是促进每股内在价值的增长。

  巴菲特的观点与资本市场的普遍认识大不相同。人们普遍认为股票市场是短视的——股市系统性地高估公司的短期收益而低估公司的长期盈利能力。因此许多上市公司削减资本支出和研究开发费用以实现短期利润最大化,希望借此推动股价上涨。

  许多研究成果证明巴菲特是正确的,股票市场绝对不是短视,恰恰相反,股票市场同样非常看重公司管理层的资本配置能力,非常关注公司的资本性支出,会对进行长期战略性资本投资来提升股东价值做出积极的反应。

  在一项受到高度好评的针对几百家美国上市公司战略性资本支出投资决策的股市反应的调查研究中,那些发布兼并、增加研究开发费用、开发新产品、扩张和现代化的资本性支出公告发布后,股票市场会对此做出积极的反应,股票价格会显著上涨。

  在多年的商业实践中,巴菲特发现那些正派、能干、经验丰富的经理人却并不能理性地进行资本配置决策,他们无法摆脱一种机构强制力的巨大影响。正因为如此,他们不会得到巴菲特的青睐,巴菲特是不会向这样的公司投资的。

  二、做一名出色的资本配置者

  巴菲特是世界上最出色的资本配置专家。他在集团公司中的主要功能之一,就在于对旗下企业做出最妥善的资本配置,使其在充分信赖和长期无虞的资本挹注之下,有充分发展的空间。随着资本挹注的企业的不断成长,巴菲特的身价不断提升。

  伯克希尔公司的发展壮大主要靠的不是炒股,而是增添新企业。1965年,巴菲特买下了伯克希尔纺织公司,当时看起来还算不错,但20年以后,巴菲特不得不承认这是这项投资开始失败,于是他在1985年停止了纺织业务。但是在这20年中,他没有拘泥于纺织业,而一直在致力于收购,他有时把一家公司整个买下,有时他也会购买一部分股权。在过去的30多年中,巴菲特把伯克希尔公司从一家纺织公司发展成涵盖保险、金融服务、航空服务、制鞋、家具等等多种行业的综合性公司。在过去的40多年中,巴菲特把伯克希尔公司从一家基金公司发展成涵盖保险、金融服务、航空服务、制鞋、钢铁、家具等等多种行业的综合性公司。巴菲特通常买下整个公司,偶尔也会购买一部分股权。仅在2000年,他就买下了8家公司,并且都是全资收购。这些收购的完成,使得伯克希尔公司的员工也翻了一番,2000年的总收入达300亿美元。该公司第一次进入以收入计算的《财富500强企业》的前50位之列。

  然而,巴菲特从未把跻身《财富500强企业》当作目标,他的思路与大多数公司主管是完全不同的。他并不关注本公司的股价情况。在特定的一天,他可能连本公司股价是多少都说不出来。他也不追求协同效应,他喜欢的是买入资质良好、而价值被低估的公司或股票,做长线投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实际上是一个企业家,所不同的是他买了之后就完全放手,交由能干的人去经营管理。作为一个投资者,他把巨额的资金大部分集中在三、四只股票上,因此他又得以进入董事局,而他认真的监控有使该企业发生任何不良的趋势都难以逃脱他的法眼。

  三、敢于尝试新领域

  巴菲特对自己以往的投资活动做了一个总结,由于自己太过保守因此和美国科技股甚至于互联网股狂飙所创造的财富擦身而过。从中,巴菲特体会到自己过去的错误,他逐渐克服自己的科技股恐惧症,勇敢的向他陌生的科技股领域进军。

  在美国证券交易监督委员会的一再督促下,由巴菲特执掌的美国最具传奇色彩的私人投资公司——伯克希尔公司最终公布了其最新的投资组合。在其新的组合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巴菲特终于开始购买高科技的网络股,其新购进的股票为1690万美元的互联网软件公司微软公司的股票。此后,巴菲特便大胆的和过去敬而远之的互联网发生联系了。

  巴菲特的投资组合以老牌公司为主,包括可口可乐、吉列和迪士尼,但是这些股票偶尔会表现不佳,所以巴菲特在股东大会发表的年报说:“去年的投资表现还不如标准普尔五百指数。”在这种情况下,他的敢于开拓的精神自然是值得很多人学习的。

  四、学会“借鸡生蛋”

  巴菲特认为赚钱最高明的手段,就是没钱也能赚到钱,就是所谓借鸡生蛋。他自己正是这样的人,他能够用别人的钱来投资企业。

  巴菲特的老师格尔厄姆,限他宣布解散自己的公司。巴菲特辞别老师,返回自己的家乡奥马哈,准备大展宏图,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公司。当时,他没有多少钱,主要是在亲朋好友的财力支持下开始投资事业。在创业初期,由7个合伙人共同出资10.5万美元,巴菲特投资100美元。以后的13年,巴菲特的资金以每年29.5%的速度向上增长。在合伙期间内,巴菲特不只买下较冷门的股票,也尽量地保持对许多公营企业和私人企业的兴趣。

  1962年,他开始大胆购买伯克希尔纺织公司的股票。随着投资人的陆续加入,越来越多的合伙关系也跟着建立起来。到了1963年,巴菲特决定重组合伙关系,使公司成为一个合伙体。到1965年之前,沃伦·巴菲特的合伙体的资产已达到2600万美元。1969年时,巴菲特的合伙持股已经成长到2500万美元,这使他足以控制伯克希尔投资公司。

  在70年代,巴菲特买下了3家保险公司,并购并了其他5家保险公司。今天,在产业保险业界中,伯克希尔公司的投资组合净值已仅次于美国州农公司,排名第二。巴菲特不在意伯克希尔的投资承保保额的大小。在任何年度,他愿意承保保额为去年的5倍,或只有1/5的保单。

  伯克希尔股份有限公司,以控股公司而闻名于世。除保险公司之外,伯克希尔还拥有报纸、家具、糖果、珠宝、百科全书出版社、真空吸尘器以及制造和销售服务的公司。这使巴菲特很快积累了除保险、股票之外的其他经验,毫无疑问,巴菲特是一个善于学习、敢于开拓进取的人,他的极高的投资天赋再加上他的谦虚谨慎不断学习的能力,最终成为了一代投资大师。

  五、善于识别造市陷阱

  巴菲特说,当今股票市场风云变幻,潮起潮落,投资者要擦亮自己的双眼,分辨清各种股票。他指出,一名成功的投资者关键是要能识别造市陷阱。

  造市是指某些股市大户或做手人为制造股市行情,使行情或升或跌,从中获得暴利。美国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密西西比股市操纵案。18世纪初,约翰·肖成立了密西西比公司。成立之初,以每股500法郎发行了1亿法郎股票。但股市不看好密西西比公司,于是股价迅速跌至每股300法郎。这时肖公布:他将以每股500法郎价格收回自己公司的股票。于是股市哗然,投资者认为,只要以低于每股500法郎价格购进密西西比股则可获利,于是股市上该种股票迅速成为抢购对象,股价迅速提升至接近每股500法郎的水平。这时,肖又买通政府,宣布获得一系列贸易特权,并许诺借给政府15亿法郎,并且宣布投资者可分期付款支付该种股票。这样,密西西比股飞涨,后来竟涨至每股1.8万法郎,而肖通过制造假象获得的暴利则为天文数字。后来密西西比股狂跌,投资者损失惨重。

  由此可以看出,造市是股市中最可怕、最险恶的陷阱,也是投资者应最为提防的股市陷阱。巴菲特在股市中摸索并且总结出造市的做法:一是对销。所谓对销,是指分别持有两个公司股票的大户互相购买对方手中股票,使这两种股票价格同时上涨,然后伺机抛售,大获其利。二是虚抛。所谓虚抛,最后一笔交易的买方与卖方为同一个人,这样抬高股价,然后伺机抛售。三是相配。所谓相配,是指一个交易者分别委托两个经纪人,按其限价由一方买进而由另一方卖出,以操纵市价。四是大进大出。大进大出或大出大进是股市大户市的最常用手法。一些人利用自己的雄厚实力,在短期内大量买进,以刺激股价上涨;或是在短期内大量抛售,使股价下跌。

  巴菲特精于投资分析,他对辨别股市陷阱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他首先就是判断大户是否在造市。如果平日成交量不多的股票,突然大量被买进,可能是大户开始吃货;出现大笔股票转账,并且转至同一证券商,说明大户开始吐款吸票;股价虽然偏低,但每天均以最高价收盘,说明大户正压价吸股。出现这三种战况,说明大户开始买进,他会进一步的小心。如果成交量突然猛升;股价突然上升;平均每笔成交量数额很大;证券商接受的低价买进委托数量较大。则说明大户开始操纵股市。如果在利多消息出现时,成交量突然大增;股票涨到相当高时,成交量突然大增;大户频频将股票让出;大户接二连三宣称某种股票利多但自己不再大量买进,则说明大户开始卖出。

  出现这种状况,就意味着股价暴跌很快就会成为现实。所以,巴菲特从来不跟从大户,顺势坐轿,跌入大户造市的陷阱,给自己的财富带来损害。

  六、怎样远离股市陷阱

  巴菲特指出,内幕消息炒股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是摆在普通投资公众面前的巨大陷阱。

  内幕消息炒股是指某些投资者依靠从内幕人士处获得的消息,买进或卖出证券,从而获利。而内幕人士是指公司的经营者(包括董事长、董事、总经理与高级职员)及其他与公司经营有密切联系、能准确获知公司业务与财务情况的人。

  巴菲特认为,股市强调机会平等、平等竞争;他还说过,快捷、准确的信息是股市赢家的法宝。内幕消息炒股实质上就是通过不正当途径提前获得有关信息,这样就使那些没有获得信息的投资公众处于不平等的闭塞状态,从而使他们蒙受了相应的损失。

  股市中各种信息弥漫,其中有真实的信息,也有虚假的信息。还有一些心怀叵测的人则利用虚假信息炒股,从而牟取暴利。除了怀有阴谋者制造的虚假信息外,主要还有:

  (1)发行公司制造假信息。发行公司制造虚假信息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虚报公司经营业绩、伪造财务报表;另一种则是隐瞒一些交易信息,例如隐瞒公司新产品开发失败、市场上出现更强大竞争对手等情况。

  (2)大户散布谣言。例如,有人散布谣言说,A公司与B公司将合并,于是投资者纷纷抢购被合并公司的股票。

  对此,巴菲特指出,要避开虚假信息这口股市陷阱,惟一的方法是冷静分析所得信息的真实性。当听到一则未经证实的信息后,应该采取措施辨明真伪。可以立即向上市公司求证市场所传播的信息是否确实。如果上市公司的答案是否定的或不明确的,那么最好不要买进或卖出;立即向证券主管机关、证券交易所或与各种投资咨询机构求证市场所传播的信息是否确实,如果答案仍然是否定的或不明确的,那么应该立即考虑对策:是出货还是吃货。

  如果,发现该股票走势开始呈现异常变化,应该迅速处理该股票,这样可以避免或者减少损失。

  七、进入股市不要怕输

  2007年,全球股市波动,后市难以捉摸,巴菲特抛售中石油的股票。但中石油股价却节节向上,令他少赚158亿元。巴菲特指出,在4年前看中石油的公司报告时,已估计中石油很有增长潜力。他认为,中石油当时的市值虽小,但公司无论在业务、公司管理及资本等均表现很好。于是巴菲特让旗下的投资旗舰巴郡在2003年以平均价约1.68元购入中石油23.48亿股H股股份。2007年7月12日则中石油收报12.28元,巴菲特让公司开始沽清所持有的中石油股份。巴郡在今年7月12日开始分批减持后,中石油的股价却节节上升,到2007年10月22日,中石油周四市价为18.92元。巴菲特这时候,也好承认“遗憾过早沽出股票”。

  巴菲特这次的遗憾也在于他怕股市出现动荡,输掉前面攥到的财富。但是在股市越怕输反而会输,这主要是有以下几个原因:

  (1)在股市怕输就不能够很好的把握机会。股票市场有时会出现一些黄金投资机会,譬如大股灾之后。这时入市,市场已经低到无可再低。但怕输的投资人却因为股灾的可怕而不敢入市。不能够把握良机,将来入市的市价一定会较高,失去了大好的赚钱机会。

  (2)买卖资金很多都来之不易。这些钱可能是急用,所以不容许有失误。但越是急用的钱,往往很难以之来赚钱。俗语讲“财不入急门”是有道理的。越是心急,投资的策略就会越是混乱,想从市场中赚钱,机会一定会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