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怕输的心态在很多时候会表现在明明是很好的投资机会,却很快就收场。所谓“赚就赚颗糖”,但多数投资人都是这类人。他们虽然看中,但因为怕看中的利润很快就在股票市场消失,怕这些利润溜走,赚到一点,就迫不及待的卖出,以为真正入口袋的才算是利润。但赚得那样少,将来亏的时候怎么办·投资不是赚就是亏。如果赚时不赚多些,将来亏的时候,哪有这么多的资本去亏·
(4)投资人因为有怕输的心理,所以很多时候他们在看盘的过程中,都会抱着一种侥幸的心理。他们认为,说不定过些时候,价位会向他们预期的方向走呢·现在亏了,不如多等一会,看是否有扭转的余地·怕输的心态使这些投资人,不肯真正的面对现实。不肯输,偏会输得更多。
(5)如果怕输,就会犹豫不决,做不到当机立断,过于瞻前顾后,无论是入市还是离市,都可能错过最好的时机。
尽管巴菲特在中石油上算是小“输”了一把,但是他表示在适当的时候,他还是会再购买中石油的股票的。从中也可以看出他对投资的心态——不怕输。
不怕输的心态,可以使投资人在买卖时,思路更清晰,心理再没有负担。心是投资的主宰。没有了思想上的束缚,心灵自然会更加明澈,思路会更加正确,这样在股票市场输钱的机会较少。
八、理性投资才会长久
巴菲特崇尚理性的投资观念,他避开了科技股的大调整风险,并且获得了很大的收益。他的老师格尔厄姆曾经提出了以净资产价值、低市盈率为标准的投资方法,并且应用利率来衡量价格的高低。
他发现一个数学的评价公式,即企业的中心价值应满足三个标准:
⑴10倍以下的市盈率,一年以上的盈利为分母。
⑵个股价格相当于历史最高价的一半,即股价从最高价回调了一半。
⑶股价不高于每股净资产。
格尔厄姆的投资学说是基于稳健投资的原则之上的,而他把稳健投资的精髓提炼为“安全边际”,可以说巴非特正是从中吸取了营养。他认为,一旦股票的价格低于其实质价值,那么,这只股票就存在一个安全边际。
巴菲特对于所有包含预测成分的指标,他都认为不是投资的基础。因为对于公司经营的预期总是由于其易变性而难于达成,一旦乐观的情绪占主导,价格就会远高于其价值,随之而进行的操作就成为典型的投机行为。而且投资人过度预估这些捉摸不定的东西时,通常会带来具有风险的思考模式。例如,一家公司预计未来盈余丰厚,投资者就会以高价去购买,这样,股价很容易偏离其实质价值,并不断扩大,而一旦盈余的预期未能达成,投资者面临的风险就相当高了。
这种稳健做法,在一些时候也会错过机会,在科技股的投机狂潮中,存在大量的暴富机会,最典型的如美国在线,在不到9年的时间,该公司股价最高时上涨了3.47万倍,投入1万变成3.47亿的天文数字。假如巴菲特在1999年投身于科技股的革命大潮,然后又在2000年3月份后重新拾起原来的传统绩优股,那会创造十分辉煌的业绩。但这仅仅是个假设,巴菲特不会这样做,因为巴菲特不是神而是一个杰出的投资家,正因为他的稳健才衬托出他的与众不同的胆识,才会有今天成为世界首富的辉煌。
巴菲特坚信凡是泡沫最终都会破灭,不管是新经济还是旧经济,公司的盈利是第一位的。巴菲特的冷静和理性反映了他的投资原则。巴菲特的理论至少从事实上证明了一个道理:只有理性投资者才能活得长久。
九、贪小便宜要吃大亏
巴菲特说:“你买一种股票时,不应因为这种股票便宜而购买,而应该因为你很了解它而购买。”
巴菲特认为普通投资人可以按常识判断来战胜股市和共同基金,也就是说要善于从平凡中发现奇迹。巴菲特对于股市行情的分析和预测,往往会从日常生活中得到有价值的信息。他特别留意妻子和3个女儿的购物习惯。
1971年的一天,妻子买回“莱格斯”牌紧身衣,他就发现了一桩大有赚头的买卖。在他的组织下,公司当即买下了生产这种紧身衣的汉斯公司股票。不久,股票价格竟升到原来价格的6倍。
巴菲特还有被称作“愚蠢而危险”的12个观点,包括“已经下跌很多的股票不会再下跌了”、“屡创新高的股票不会再上涨了”。巴菲特认为,实际上你不可能预料到什么时候是谷底,而如果是个好公司,即使股票价格已经高涨也不必抛售。事实上,他从未进行过短期的风险投资,只要他所投资的企业仍然保持活力,他就把股票紧紧抓住不放。同样,一旦股票表现出下跌的预兆,他会不断到上市公司那儿视察一番,毫不犹豫地赶快脱手。在股市上,他的一举一动经常成为一些股票投资者预测股市变化的“晴雨表”。其他的错误观念还包括“下跌了的股票总会涨回来,黎明之前总是最黑暗的,当回升到某一价格时我就卖”等等。
巴菲特说:赢利是一个公司的最终目的,不过股价是由华尔街的预期所引导的,价格过高的增长型股票具有双倍的风险,如果他们的赢利猛然下跌,股价就会跌向谷底,即使赢利增加,股价也有可能下降。当你为了股票的增值付出太高的代价时,风险和效益之间就不成比例了。
巴菲特对企业了解上所作的贡献可以说都是经验之谈,他甚至还总结出下面几种投资是不会成功的企业。
1.与农场有关的企业。它们有很长的生产周期,而且不得不为那些老是没有现金的农场主提供资金。有可能会看到一些账面利润,但在纳税后,最后得到的只是一堆令人头疼的应收账款。
2.长期服务契约。交了很少的保费,却要为他提供很长时间的保险,这对保险公司来说是致命的。
3.过分依赖于研究的企业。如果一个企业不得不长期依靠大量的资金投入,才能保持它的领先地位,这是一种软弱的表现,而不是强大。
4.企业管理层不诚实的企业。
5.连锁型企业。那些以几何级数增长,但需要越来越多现金的企业。
6.巴菲特最不成功的投资是在零售业(包括邮票销售业),那是一个他从未赚到过钱的领域。
7.“把自己都押上”的企业。就像洛克希德公司,他们不得不周期性地把公司抵押出去,以维持业务。
8.负债型企业。一座没有抵押出去的房子,显然比一座已经抵押出去的房子更值钱。
但是如同巴菲特这样理智的人不多,大多数股民进入股市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所以置身于股市之中,只要有便宜就占。但是,股市中确实有些便宜还是不能贪占的。虽然这便宜本身是能给人带来收益的,如某些热门品种,但是投资者不可能把握每一次市场机会,所以这样的投资是很危险的,轻者将会蚀本儿,重者则会因为贪占小便宜而吃大亏。
十、找一个好企业投资
巴菲特投资理论可以划分为两类:少数的优质企业在某个价位上值得投资,其他大部分属于业绩差或不好不坏的企业,这样的企业不能吸引长期投资。大多数时候大部分企业的价值低于它们的价格,但有时候也有些好企业的股价低到几乎是白送。当碰到这种情况时,大胆地买进,不用考虑当前低迷的经济或股票市场的预测。
巴菲特认为,要想投资一个好企业,投资者都应当对企业和它所在的行业进行一定的了解。并且需要认真考虑以下几个问题:这家企业的运作模式是否简单易懂·这家企业是否具有持之以恒的运作历史·这家企业是否拥有良好的长期前景·因为在交易所上市的企业很多,但是真正优秀的企业只是少数,这就需要投资者去发现去挖掘。
虽然企业所在的领域不同,但是优秀企业会有一些共同之处。一般情况下,优秀的企业的资本回报率较好。不过,投资者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种较好的资本回报率能够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与业绩,而不是做假账做出来的。如果投资者一旦购买了有作假行为的股票,将会带来重大的损失。所以,投资者要睁大双眼,避免上当受骗。
优秀企业的利润必须是现金利润。对于专业财务人员作出的报告,普通投资者往往心存畏惧,面对各种庞杂的信息,他们不知该从何下手。不管这些报告写得多么复杂,你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那就是企业的利润必须是现金利润,这一点是很容易做到的。
优秀企业应该是简单的,可以被投资者了解的。当然,这里所说的了解,是指全面的了解企业的过去、现状及未来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减少犯错。如果你准备买入某企业股票,应该了解这家企业的发展历程,以及企业在它所处的行业中的地位,这样是有助于你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做出更为客观的评价。
优秀的企业有较强的商业特权,并有较为自由的定价,而且企业的利润可以预测。具有一定商业特权的企业,相比于普通企业,能一直保持较高的利润率。企业的利润是可以预期的。巴菲特不喜欢那些只赚不赔的大企业或是表面看起来很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虽然人们普遍认为那些大企业具有巨大的收益增长能力。巴菲特说:“只有在对企业的赢利能力非常确知的情况下,我才会行动——不要像得克萨斯器械公司或是宝丽来公司,它们的收益能力仅仅是一种假设而已。”
企业的经营者不是由某个天才,而是由精明的团队作为后盾才得以达到管理的目的的。另外,企业需要通过制度来保证其安全有效地运转。事实上,一个企业家绝不需是天才。因为任何一个经营者,都必须想到企业5年至10年的发展,而那些天才仅凭一时的意气行事,他们不太可能会这样做。优秀企业往往是那些有长远打算的,其经营者有长远发展的目光。
优秀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收益率要比较高,应达到收账款通常和应付账款相抵消。这可能只适合于某些企业,但是却使许多在表面上看起来利润很高,可实际上非常糟糕的企业露出马脚。在泡沫经济时代,一些普通的企业把自己包装得非常优秀,可是他们再善于包装却难以伪造高投资收益率。
巴菲特寻找优秀企业的标准是非常具体,但是却一点也不复杂。因为他抓住了这些基本要件选择企业,所以他不用每天都紧张地关注股市变化,而可以轻松地获利。
巴菲特觉得,全面收购一个企业与购买该企业的股票,基本上没有差别。他比较注重于直接拥有整个企业,只有这样,他就能够直接参与如资本分配等重要的决策。如果无法直接收购,他则选择以购买该公司普通股的方式来占有公司股份。
无论是收购整个企业,还是只持有企业的部分股票,巴菲特都遵守同样的权益投资策略,即寻求他自己所了解的、有利于长期投资的公司。另外,公司的管理阶层必须是诚实的,并且要有充分的才能,最重要的一条是价格要吸引人。
他对任何一个要收购的企业的买价非常在意。事实上,价格决定他是否买该企业。他并不是负担不起,这是必要条件,简单地说,他就是要找到值得投资的好价钱。巴菲特的方法是,先找出他想买的企业,然后考虑价格是否值得投资。
在巴菲特看来,股票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他不主张以市场理论、总体经济概念或产业的趋势等等去思考问题。恰恰相反,巴菲特的投资行为只和该企业的经济状况有关。他说,如果人们的投资行为只是基于一些表面的东西,而完全不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那么,他们很容易在出现一点点情况时,就显得慌乱无主。
十一、适应变化而改变
巴菲特曾说自己有85%投资策略来自于老师格雷厄姆。但是他在具体的实践中,发展和改变了老师的价值投资策略,他抛弃了其中一些不符合新情况的思路。他说:“我逐渐发展了他的思想,以适应新的变化。”
从开始涉足投资行业至今,巴菲特一直在寻求改变。多年来,他在应用价值投资策略方面的思路也在不断地改变。随着运作的资金量越来越大,他认为先前那种运作资金的方式已经不适用了。他说:“当初在格雷厄姆的公司工作时,由于资金数目比较小,我们常常用一张纸,将与某家公司有关的一切数字都记下来。如果我们碰到了在账面价值、营运资金、收益方面都合格的公司,我们就把它买下来,这种方法很简单。可是这种方法现在显然已经不行了,我们得寻找其他的途径,我们必须学习如何在未来赢得可以稳定增长的现金流。”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工业主要以制造业为主,那衡量企业的主要标准是账面价值。一投资者只要科学地分析企业的财务与管理,他就能以账面上的数字来考察企业。可是,后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服务与信息经济不断发展,传统的那种简单衡量企业账面价值的手段已经不适用新的情况了,格雷厄姆时代的那种方法已经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对巴菲特来讲,虽然他对新技术企业兴趣不大,但他不是一个固步自封,拒绝新事物的人。相反,他是一个乐于改变的人,他一直在与时代一起进步,他的投资理念也随着经济的变化而改变。
在1999年科技网络股风靡全球之时,巴菲特选择了回避,继续专注于自己的传统行业投资。不久,科技股的泡沫破灭了,众多投资者因此倾家荡产。巴菲特当时的选择是明智的。但是事过境迁,进入2005年之后,巴菲特也开始投资科技股。他旗下的伯克希尔公司表示其拥有160万股WilTel通信公司和87.9万股Level 3通信公司的股票,另外他的公司在亚马逊网站上的投资也获得了盈利。
在回答为什么购买科技股的时候,巴菲特说:“我总是尽可能地跟踪那些我明白运作情况的股票,就像亚马逊。我的意思是说,我能够明白亚马逊这样的企业在经营上的利弊从而准确分析投资的回报。更重要的是,亚马逊这样的股票与一年前或一年半以前价格比现在低得多,所以当时我就明确意识到这样的企业不仅能够生存下去而且还会获得高速发展。”
投资行业并没有亘古不变的法则与真理,伟大的投资家是愿意适应变化改变自己的投资理念与投资方法,以求能与时俱进。事实上,那些在几十年前适用性强的理念与方法,在新的时代里可能已经不再适用了,聪明的投资者应根据不同的变化改变投资理念与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