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舍尔的选股原则与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完全不同。格雷厄姆不关心公司质量只关心股价是否便宜,费舍尔的投资策略正好与他相反,他在投资的时候主要是寻找未来几年每股盈利将大幅增长的杰出的公司。费舍尔认为,最好的投资方法不是格雷厄姆的买“便宜货”的方式,而是买入业绩优异且管理一流的成长型公司股票。费舍尔的观点正好弥补了格雷厄姆投资策略中缺陷。巴菲特在1989年年报中反思他前25年的投资生涯中所犯的错误,也得出了与费舍尔完全相同的结论:以合理的价格买入一家基于持续竞争优势的好公司股票,要比用便宜的价格所买的股票效果要好得多。费舍尔在寻找杰出的公司时,他主要是从现有年度和中期报表,最新的投股说明书,代理人材料以及报送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补充数据等材料,对企业进行了解和分析。事实上,巴菲特在自己的投资中,很好地遵循了费舍尔的建议。巴菲特在获得巨大的成功之后,他在一次谈话中建议每个投资者都应该购买一个阅读用的眼镜。当他被问及他是如何决定一家企业的价值时,巴菲特是这样回答的:“做许多阅读。我阅读我所注意的公司的年度报表,同时我也阅读它的竞争对手的年度报表——这是我获得数据的主要来源。”
费舍尔确定买入时机的原则是:适合投资的公司盈利即将大幅改善,但盈利增加的展望还没有推涨公司的股票价格。费舍尔认为公司出现暂时性问题,直接会导致股价重跌,而这时是买入的大好时机。“投资人应该买入的公司,是在非常能干的管理层领导下的公司,他们所做的一些事情势必成功。但他们也会遭遇一些始料未及的问题,之后才会否极泰来。投资者心里应该十分清楚,知道这些问题都属于暂时性的,不会永远存在。接着,如果这些问题导致股价重跌,但可望在几个月内解决问题,而非拖上好几年,则考虑在此时候买入股票可能相当安全。”
费舍尔强调不要过度分散投资,他认为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过于分散分散的投资会使投资人买入很多并不了解的公司股票,而这可能比投资过于集中还要危险。费舍尔认为要投资于“真正杰出的公司”,就要采取集中投资,因为任何时候真正杰出的公司都是很少见的,而且一个投资人有很大把握确定属于真正杰出公司的数目更是很少见的。费舍尔说:“大部分人投资终其一生,依靠有限的几只股票,长时间地持有,就为自己或后代打下成为巨富的基础。”
在这几方面,巴菲特在进行投资时完美地运用了费舍尔的观点。巴菲特进行投资的就是不断寻找经营有方具有成长前景的公司。在运营资金的时候,他也是进行集中投资。巴菲特认为买的股票越多,你越可能购入一些自己一无所知的企业。而通常你对企业的了解越多,你对一家企业关注越深,你的风险越低,收益就越好。应用到企业上,就是要集中和专注于少数几个自己最有优势的领域,而不是盲目地多元化以求降低风险。
费舍尔的投资理念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思想,那就是做要长线投资。他认为要想获得最大的回报率,在满足三种理由时才应该出售自己的股票:一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公司经营情况发生很大变化,而且每况愈下,不再符合优秀公司的标准;二是买入时犯下错误,而且情况越来越清楚;三是,如果发现另一个投资回报率更高的成长股,应该卖出现有相对成长性不够好的股票。除了这三种情况外,仅仅因为股票市场的涨跌来决定卖出股票的理由是错误的。费舍尔说:“我相信短期的价格波动本质上难以捉摸,不易预测。因此,玩抢进抢出的游戏,不可能像长期持有正确的股票那样,一而再、再而三地获得巨大利润。”
费舍尔认为最荒谬的说法是,手中持股已经有很大涨幅,就把它们卖出,转而购买其他还没有上涨的股票。费舍尔认为,只要优秀公司的价值不断增长,就会使其股票价格不断上涨;反过来,如果普通公司的价值没有增长,其股票价格也不可能持续上涨。投资人觉得优秀公司股票价格上涨太高而卖出股票,将错失巨大的投资回报。因为投资人难以判断成长迅速的杰出公司在收益不断增长的情况下股价是否过高。费舍尔个人最主要的持股是摩托罗拉和德州仪器,前者是他持股最多的股票,他持有21年,股价总计上涨了20倍。
费舍尔的理论既有深度和广度,又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这些都深深吸引了巴菲特。巴菲特找上门去,与费舍尔进行深入地探讨。费舍尔很欣赏这位好学而谦逊的青年,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将自己理论的精华与股市投资的精髓,都传授给了巴菲特。倾囊相授,使巴菲特的“功力”又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纵观巴菲特的投资生涯,可以发现他也是一个长期投资家,他把费舍尔的长期投资的思想贯穿在整个投资获得中。巴菲特曾经说:“我和查理都期望能长时间地持有我们的股票,其实,我们希望拥有股票一直到我们终老。”从这句话看来,在长期投资持有股票上,巴菲特比费舍尔走得更远。虽然如此,巴菲特还是很推崇费舍尔,他说:我的血管里85%流着格雷厄姆的血,15%流着费舍尔的血。 巴菲特还曾经这样回忆自己第一次见到费舍尔时情形:“当我见到他时,他本人给我的印象,正如他的思想一样深刻。与格雷厄姆一样,费舍尔不摆架子,心胸开阔,是一位杰出的好老师。虽然他们的投资方法不同,但他们在投资界是同等重要的。”
四、商业上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
查理·芒格是沃沦·巴菲特在商业上的黄金搭档,有“幕后智囊”和“最后的秘密武器”之称。但是在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芒格在外界的知名度、透明度一直很低,其智慧、价值和贡献也被世人严重低估。这是因为巴菲特和他的公司因为巨大的成功,而过于耀眼,以至于巴菲特身上的光芒,几乎遮蔽了他周围所有的人。但巴菲特儿子却说自己的父亲是“第二个最聪明的人”,最聪明的人是父亲的老搭档——查理·芒格。
查理·是巴菲特最佳的商业伙伴,他们两个人都是奥马哈人,芒格比巴菲特大七岁。很早的时候,芒格与巴菲特的家族有交往,他十几岁时曾在巴菲特祖父的杂货店工作过一段时间。
1948年,芒格以优异成绩从哈佛大学法学院毕业,并到加州法院当了一名律师。同时,他还投资于证券以及联合朋友和客户进行商业活动。此后,芒格又涉足房地产投资,并在一个名为“自治社区工程”的项目中赚到人生的第一个百万美元。而且,凭借他在其他领域取得的经验和技巧,芒格在房地产开发与建筑事业上屡有斩获。这时的巴菲特,正在筹措自己的巴菲特合伙基金。在1959年的时候,巴菲特与芒格经别人介绍认识,并因对方的才华而惺惺相惜。
此后,巴菲特与芒格两人经常互通电话彻夜分析和商讨投资,而后两人联手组建伯克希尔公司,并且上演了一连串经典的投资。他们成功地收购了“蓝带印花票证公司”与“喜诗糖果公司”,还有其他加利福尼亚公司,这些奠定了他们成功的基石。
当时,芒格与巴菲特是以高于账面的价格收购喜诗糖果公司,后来它运转很好。而位于科恩、霍斯查得的连锁店,他们是以低于账面价值的价格打折购买,后来的发展情况却很不理想。这两件事改变了他的想法,使他认识到应该以高价购买好的企业。购买一个好的企业并让它自由发展,要比购买一个亏损企业好,因为后者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去扶持其发展。
后来,芒格持续地购买一些质量优秀的公司,有的是长期具有很强盈利潜能的公司,有时是他相信今后不会有麻烦的公司。他与巴菲特陆续收购了一些大名鼎鼎的公司:可口可乐、吉利、所罗门兄弟公司,购买了《布法罗新闻晚报》,投资于《华盛顿邮报》,并创立了新美国基金。1978年,芒格正式担任伯克希尔董事会副主席。之前,他集中精力于担任伯克希尔的子公司威斯科金融公司的主席兼执行长。在巴菲特的力劝下,芒格才开始致力于全职管理投资资金。
后来,巴菲特坦言:“查理把我推向了另一个方向,而不是像格雷厄姆那样只建议购买便宜货,这是他思想的力量,他拓展了我的视野。我以非同寻常的速度从猩猩进化到人类,否则我会比现在贫穷得多。”芒格也承认他们共同的价值取向,“我们都讨厌那种不假思索的承诺,我们需要时间坐下来认真思考,阅读相关资料,这一点与这个行当中的大多数人不同。我们喜欢这种怪僻,事实上它带来了可观的回报。”
芒格和巴菲特颇有相似之处,他们有着坚定的意志,敏锐的洞察力。实际上,虽然他们偶尔会意见不合,但从未有过任何争执。因为他们都能够求同存异、彼此欣赏,这可能也是他们能够长期保持密切关系的重要原因。
与巴菲特一样,芒格在投资方面不承认自己是天才,而认为自己比别人理性。他曾经谈自己的投资体验:许多智商很高的人却是糟糕的投资者,原因是他们的品性缺陷。我认为优秀的品性比大脑更重要,你必须严格控制那些非理性的情绪,你需要镇定、自律,对损失与不幸淡然处之,同样地也不能被狂喜冲昏头脑。他认为自己在投资上主要是依靠学习和阅读的。他说:“我靠自己读书来学习,所以我不认为自己有什么独特的观点,当然,我阅读了格雷厄姆、费舍尔、凯恩斯的书籍,并从中得到了许多自己的想法。我的观点并不是我发明的,只不过我运用了它们。事实上,每个人都可以从别人身上学到许多东西,如果你真的这样做了,你无需拥有太多自己的新观点,只要你将这些知识真正的加以应用,你就可以做得非常棒了。”
芒格也和巴菲特一样很推崇格雷厄姆,他曾对于刚进入投资领域的投资者说,“要记住那些竭力鼓吹你去做什么事的经纪人,他们都是被别人支付佣金和酬金的,那些初涉这一行、什么都不懂的投资者不如先从指数基金入手,因为它们毕竟由公共机构管理,个人化的因素少一些。一个投资者应当掌握格雷厄姆的基本投资方法,并且对商业经营有深入的了解。”
芒格也采用的是集中投资的策略。他一直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少数能有较高收益率的股票上面。此外,他在选股上看重企业的内在价值,认为只有当市场价格远远低于内在价值时,才是最佳的买进时机。巴菲特与芒格在基本的投资策略方面却是极为相似的,因此,巴菲特对芒格十分信任,他说:“一旦我出现任何不测,查理·芒格就能马上执掌伯克希尔公司的帅印。”
巴菲特与芒格这对黄金搭档创造了有史以来最优秀的投资纪录。在过去几十年里,伯克希尔股票以年均24%的增速突飞猛进,目前市值达上千亿美元,拥有并运营着很多家企业。对此,巴菲特说:“伯克希尔有了芒格的指导,才得以成为更有价值而备受推崇的公司。”
而芒格则把公司一切的成绩首先归功于巴菲特,他说:“在过去近50年的投资长跑中,他始终表现出超人的聪颖和年轻人般且与日俱增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