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巴菲特传奇: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者全文阅读 > 第10章 进行价值投资(1)

第10章 进行价值投资(1)


  巴菲特历来奉行并且遵从价值投资,他在进行投资的时候,主要对一家公司的全貌进行综合的考察。他认为,只有当优良公司的股票被市场低估的时候,才是投资的极好机会。巴菲特在投资的时候,总是寻找好股票和有潜力、具有成长性的公司,他认为这些才值得去投资。多年来,价值投资为巴菲特带来了丰厚的回报,迄今他的个人财富已位居世界前列,他也被认为是最成功的价值投资家。

  一、内在价值是投资的基础

  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认为,股票是具有“内在价值”的,巴菲特则很好地继承并完善了这一观点。他认为,“内在价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为评估投资和企业的相对吸引力提供了唯一的逻辑手段。内在价值可以简单地定义如下:它是一家企业在其余下的生命中可以产生的现金流量的贴现值。”投资股票就是因为它具有内在价值,所以才值得投资。

  巴菲特在四十多年的股票投资活动中,十分重视考察企业的内在价值。他确信,由于市场的非理性行为,某些股票的内在价值有时会被市场低估或高估,而股票的合理价值,最终特会在市场中得到体现,这样买入内价值被市场低估的公司的股票,投资者就可以安全地获利。

  目前,巴菲特只持有吉列公司的普通股,这不同于先前持有的可转换优先股。可转换优先股属固定收入证券,普通股则是一种直接的权益承诺。换句话说,巴菲特若想继续持有该普通股,之前肯定已经确信投资吉列是有价值的。

  巴菲特一般根据企业的内在价值评估和把握公司状况,并判断其未来境况是否光明远大。当时吉列公司各项财务指标,包括权益资本收益率和税前盈余率,都在不断提高。而且,吉列有提高产品价格的能力,这保证了其权益资本收益率高于平均水准,公司的商誉也会随着产品价格能力不断提高。公司的高层管理者一直在尽力减少吉列公司的长期债务,努力提高公司股票的内在价值。这些都表明吉列股票具备值得购买巴菲特即还要考虑吉列公司当前股票价格是否被高估。

  1990年年底,吉列的股东收益为2.75亿美元。从1987年到1990年,吉列的股东收益率每年以1 6%的速度增长。尽管4年的时间还不能充分判断公司具有长期成长性,但仍可作为一种参考的依据。1991年,巴菲特评价吉列公司和可口可乐公司时说:“吉列公司和可口可乐公司是世界上最好的两个公司。我们坚信在未来的时间里,他们的收入将以更强劲的速度增长。”

  1991年美国政府发行的30年期债券到期收益率为8.65%,巴菲特为保守起见,以9%的折现率对吉列公司进行了估价,发现吉列公司收入的未来成长率完全可以超过折现率。假设吉列在10年内收入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10年后再以较低的5%成长率增长,那么以9%的折现率来折现吉列公司20世纪90年代的股东收益,吉列公司内在价值约为160亿美元。如果把吉列未来10年成长率下调至12%,公司内在价值则约为126亿美元,若下调至10%则约为10亿美元。即使成长率下降到7%,公司内在价值为85亿美元。由此可知,吉列内在价值符合投资条件。

  由于吉列公司良好的管理水平,巴菲特对该公司的持续发展前景有很大的信心,在他四十几年的投资生活中,始终不遗余力的考察和研究企业的内在价值。为此,他也获得了巨大的投资收益率。

  巴菲特认为,评估股票内在价值的最大难题,在于它必须根据公司未来的业务发展情况来进行,而未来业务发展具有动态性、不确定性,而且预测时间又长,所以很难精确。从这个角度看,内在价值的评估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而且它只能是一种估计值,不可能非常精确。但是,大致准确的价值评估所构成的区间范围,对股票投资决策仍然能起到应有作用。

  二、寻购价值被低估的股票

  巴菲特认为,购买被市场忽视的股票往往会获利,他特别擅长寻找价值被低估的股票,持有或者参与经营,然后等待股票价值上升。

  巴菲特认为人虽然不能预测股市波动,但却能够很直观地看出股票价格的高低。投资人可以从一堆低价股当中挖掘,或从大盘在高点时所忽略的股票中找出价值被低估的股票。价值被低估的企业成为“特别情况”类股的时候,也是股价到最低点,并且风险性很大的时候,企业的股价所以下挫至低价位,通常和公司营运或财务陷入危机有很大的关系。但此时,股价往往远低于该公司的资产价值。因此,虽然经营状况比较糟糕,仍不失为较好的投资目标。

  1956年,制造农用设备的商迪姆斯特·米尔制造公司的账面价值高达每股72美元,而巴菲特买进这只股票的价格只有18美元。显而易见,巴菲特觉得投资这样的股票没有任何风险。而这种投资对象,正是巴菲特一贯使用的价值投资法。

  巴菲特合伙公司的一位股东在解释这项投资时说,所有针对这家农用设备制造商的收购行为,都是按照以下原则进行的:先按照其账面价值的四分之一收购;再清算账面价值的实际剩余部分,用来其他投资;最后,把核心业务纳入母公司。1956年后的5年时间里,巴菲特不断买进这家公司的股票,直至收购这家公司。由于这家公司是该市最大的企业,该市为巴菲特收购这家公司股权提供不少的便利。这使得巴菲特合伙公司的净资产就从初建时的10万美元迅速增长到2600万美元。

  1962年,巴菲特收购了伯克希尔公司,当时伯克希尔公司每股价值为16美元,而买进这家公司股票的价格却为7.6美元,这同样符合他买进被低估的股票的观点。后来巴菲特解释说,1962年收购伯克希尔公司的股价是每股7.6美元,这样的低价实际上表明,公司虽然拥有11家纺织厂、11000名员工,可是由于内部经营管理不好,大多工厂到了濒临倒闭的边缘,而一旦倒闭损失更大,可是以这样低的价格出售,已经算是较好的选择了。而这对巴菲特来说,确实也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他捡了个便宜。到1965年,伯克希尔公司只剩下了2家纺织厂、2300名员工。但是,该公司的股价却已经上涨至每股19美元,高于每股收购价十几美元,巴菲特从中获益颇多。

  所以,巴菲特经常自豪地告诉别人:“我们欢迎市场下跌,因为它使我们能以新的、令人感到恐慌的便宜价格买到更多的股票。”他觉得当股价跌到“非常有吸引力”时,精心挑选出被市场先生看扁了的股票买入,剩下的事情就只有等待价格上涨获得收益了。

  三、买下一家公司而不是股票

  巴菲特认为,股票不非一个抽象的东西,投资人买入的股票,决定其价值的不是市场,也不是宏观经济,而是公司业务的经营情况。巴菲特说:“在投资中,我们把自己看成是公司分析师,而不是市场分析师,也不是宏观经济分析师,甚至也不是证券分析师。……最终,我们的经济命运将取决于所拥有的公司的经济命运,无论我们的所有权是部分的还是全部的。”

  巴菲特说:“在我购买一只股票的时候,我会像购买整个公司那样去考虑,就像我沿着大街找到一家可以收购的商店一样。如果我想收购一家商店,我会了解这条大街上的每一家商店,了解每一家商店的所有方面。我可以根据沃尔特·迪斯尼在1966年上半年的股票市场价格分析公司的价值。当时的股票价格是每股53美元,这个价格还是比较高的。但是,想到可以买到整个公司,而《白雪公主》、《瑞士家庭罗宾逊》以及其他动画片的票房收入就值很多,所以说,这点代价也就不足挂齿了。这样,就拥有了迪斯尼乐园和沃尔特·迪斯尼电影公司这样的合作伙伴。”

  巴菲特在选股的时候,总是先要考虑所选择公司、公司的管理状况、金融业绩以及现行的股票价格。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寻求购买潜在价值被大打折扣的股票,这类股票可以从价格与收益比率较低及股息收益较高中反映出来,也可以从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的低比率中反映出来。很多投资者认为增值与成长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应该在二者中取其一。巴菲特认为增值与成长,是在尾部是相吻合的。他说:“将‘增值’股与‘成长’股严格区分开的整个做法都是无稽之谈。它为那些已退休的基金管理者空谈投资方法并以此收取费用大开方便之门,也为投资顾问的彼此区分大开方便之门。但是就我来说,所有聪明的投资都应是增值投资。”要进行增值投资,就必须关注企业是否具有持续的竞争优势。

  巴菲特一直以来都很关注公司的持续竞争优势。2000年4月在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巴菲特在回答一个关于竞争优势问题时指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分析和判断是投资中最重要的。

  巴菲特说:“长期的可持续竞争优势是任何企业经营的核心。”这正是投资的关键所在。理解这一点的最佳途径是研究分析那些已经取得长期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对于投资来说,关键不是确定某个产业对社会的影响力有多大,或者这个产业将会增长多少,而是要确定任何所选择的一家企业的竞争优势,而且更重要的是确定这种优势的持续性。那些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具有很强竞争优势的企业能为投资者带来满意的回报。”

  巴菲特曾经对一些学生描述自己分析公司竞争优势的方法: “一段时间内,我会选择某一个行业,对其中几家公司进行深入研究。我不会听从任何关于这个行业的言论,我努力进行独立思考,然后找出答案。……比如我挑选的是一家保险公司或一家纸业公司,我就会这样想象:如果我继承了这家公司,而且它将是我永远持有的财产。那么我将如何管理这家公司·我应该考虑哪些因素的影响·我需要担心什么·谁是我的竞争对手·谁是我的客户·我将走出办公室与客户谈话,从这些谈话中会发现,这家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具有那些的优势与劣势·如果进行了如此的分析,肯定会比管理层更加了解这家公司。”

  巴菲特将竞争优势壁垒比喻为保护企业的护城河,强大的竞争优势像护城河保护着企业的超额盈利能力:“我们喜欢拥有这样的护城河,河里游满了很多鲨鱼和鳄鱼,足以抵挡外来的闯入者——有成千上万想夺走我们市场的竞争者。我们认为护城河是不可跨越的,并且每一年我们都让管理者进一步加宽护城河,即使这样做不能提高当年的盈利。”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1993年的年报中称可口可乐和吉列是拥有持续竞争优势企业的典范:“它们在近年来确不断地增加全球市场的占有率,品牌的巨大吸引力、产品的出众性与销售渠道的强大实力,使得它们拥有超强的竞争力,就像是在它们的经济城堡外形成了一条护城河。相比之下,一般的公司每天都在没有任何这样保障的情况下浴血奋战。”

  只有可长期持续的竞争优势才能为公司创造良好的长期发展前景,也才能成就基业长青的优秀公司。巴菲特从1977年就确立了这一选股原则,至今始终不变。

  “我们的重点在于试图寻找到那些在未来10或者15年,或者20年后的企业经营情况是可以预测的企业。”巴菲特最渴望的企业竞争优势持续性是那种未来“注定必然如此”的竞争优势。巴菲特同时也告诉我们,即使他寻觅一生,也只能发现很少“注定必然如此”的公司,所以我们在确认一家企业是否优秀之前,一定要十分慎重再慎重。

  巴菲特一再强调“投资人必须了解一些公司,包括一些产业,否则就根本没有所谓的长期投资策略。”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人要去了解公司,到底是了解公司的什么呢?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应该去尽可能多地了解企业业务经营情况,即企业的业务是否长期稳定?企业的业务是否具有经济特许权,现在具有强大竞争优势?

  由于巴菲特是进行长期投资,所以他非常重视企业是否可以长期稳定的发展,并且能保持良好的长期发展前景。企业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前景取决于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分析判断非常困难。巴菲特为了提高对企业长期发展前景的准确性,在选股时严格要求公司有着长期稳定的经营历史,这样他才能够据此分析并确信公司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公司未来能继续长期稳定经营,继续为股东创造价值。

  许多公司管理层与投资者希望公司开拓新业务,形成新的增长点。而巴菲特却认为公司应该保持稳定的业绩,在原有的业务上做大做强,使竞争优势长期持续。因此巴菲特最喜欢投资的是那些不太可能发生重大变化的公司和产业。

  许多投资者非常喜欢投资于正在进行或是即将进行重组的公司股票,他们认为这些公司有可能会咸鱼大翻身,股价会有巨大的增长。巴菲特针对这种状况,在在伯克希尔1980年的年报中指出:在过去的年报中我们曾谈到购买和经营咸鱼翻身类型公司的结果常常让人大失所望。这些年我们大约先后接触了数十个产业中数百家具有咸鱼翻身可能性的公司,不管是作为当事人还是旁观者,我们持续追踪着这些公司的业绩并与原来的预期比较。我们的结论是除了极少数例外,大多数都失败了。既然只有很少企业可以咸鱼大翻身,那么投资人最好还是避开这些“鱼”,只去追求好的企业。

  巴菲特认为企业具有长期持续竞争力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特许权”。一项经济特许权的形成,来自于具有以下特征的一种产品或服务:(1)它是顾客需要或者希望得到的;(2)被顾客认定为找不到很类似的替代品;(3)不受价格上的管制。这三个特点的存在,将会体现为一个公司能够对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进行主动提价,从而赚取更高的资本报酬率。不仅如此,经济特许权还能够容忍不当的管理,无能的经理人虽然会降低企业的获利能力,但是并不会对它造成致命的伤害。相对而言,一般企业想要获取超额利润只有两种途径:成为低成本运营商,或是使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供不应求。关于第一种途径,尽管通过卓越的管理,一家公司可以长期维持低成本运营,但即便如此,还是会面临竞争对手攻击的可能性。第二种途径供不应求的情况通常持续不了多久。而且与经济特许权企业不同的是,一般企业会因为管理不善而倒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