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巴菲特传奇: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者全文阅读 > 第12章 进行价值投资(3)

第12章 进行价值投资(3)


  巴菲特认为投资公司有两种选择,一是经由配发股利方式发放现金,二是透过再投资方式发放股票股利,而后者将增加公司的隐藏价值。巴菲特说,从长期来看,这个隐藏性价值会导致股价上扬。这个观点与大部分华尔街的专家不同,他们不认同未到手的盈余。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他拥有的股票中,如伯克希尔每股股价500美元,不久之后每股股价就高达45000美元,而该公司仍未配发任何股利。股价的增加来自于企业隐藏价值的提升。获利高的伯克希尔公司,其隐藏价值的提升来自于巴菲特保留盈余转入再投资该公司。

  巴菲特的这些经验告诉投资者,即使是个人少量资金的投资,也应该建立经营企业的思维。 看准了就要坚持,因为任何一支股票投资都不会一帆风顺,关键是研究的投入,事先把功课要做扎实。

  六、选择持续性获利行业

  选择持续性获利行业是巴菲特的投资哲学中的一条。怎样选择持续性行业呢?它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选择具有持久竞争优势的公司,持久的竞争力是获利的保证;二是选择管理水平良好的公司,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公司的竞争力和获利能力。

  巴菲特1979年的时候购买了美国通用食品公司的股票,当时每股价格是37美元,一共购买了400万股。他之所以看中该公司的股票,就是因为这个公司有着高额利润,从该公司的经营历史来看,其利润每年又以8.7%的速度递增。巴菲特的判断是对的,该公司1978年每股利润是4.65美元,1979年,通用食品公司的股票每股利润出现巨额增长,高达12美元。到1984年,公司利润涨到每股6.96美元,这段时间内,通用食品公司的股票的价格也一直上涨,1984年的股价达到54美元。巴菲特看中的这类高成长、高回报的公司也得到其他投资者的认同。1985年,菲利普·莫里斯公司看到通用食品公司的投资价值,以每股120美元的价格从巴菲特手中购买了其全部股票。巴菲特因此大赚一笔,其投资年平均收益率达到21%。

  巴菲特对其他公司股票的投资也与此相类似,他十分注重公司的行业是否具有消费垄断优势,因为垄断就意味着一种潜在的竞争力。巴菲特根据长期投资得出结论,有两种公司最值得投资:一是具有持久竞争优势的品牌公司,这些公司以生产品牌产品为主,消费者因为认同其品牌,在通常情况下都会选择购买的产品,这样其产品就会具有消费垄断优势,这类公司就会具有持久的竞争优势。即使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因为消费者群体对其产品的信赖,这类公司的获利也不会遭受很大影响,其获利也不会很大的波动,从而能给投资者带来长久稳定的收益。二是最有效率的公司。在同一行业的所有企业中,如果某一公司的管理人员注重管理效益,节约管理成本,能以最低成本很好地运作公司,这类公司就值得投资。许多公司之所以能成为品牌公司,就这因为能以最低最省的成本运作公司,即便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由于较低其运行成本,也能保障一定数量的利润,这样也能保证投资者的利润。

  而消费垄断优势所带来的“商誉”以及由此产生的消费者的忠诚,对于投资者来说则是一个巨大的“金矿”,能为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利润。有人曾经做过一个小测验: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以及沃尔玛连锁商店所推出的三种碳酸型汽水,三者味道几乎无差别,经过测试表明,没有人能够通过品尝分辨出品牌。但是,当沃尔玛连锁商店在它的几千家分店门口将自己的汽水放在自动售卖机上,把两家名牌汽水的半价出售时,消费者绝大多数选择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这就是消费垄断优势,它能够给企业和投资者带来巨大的利润。选择投资对象时如果能够抓住这些公司,你就登了财富的快车,将会获得丰厚的利润。

  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学习巴菲特,首先就要学习他如何选择投资对象。重点抓住那些具有消费垄断的品牌公司,这些公司大多具有持久获利的能力,能够为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在选择这些公司的时候,应重点考察管理人员的经营效率,那些能够以最低的成本运作的公司与同行业其他公司相比常常具有较强的获利能力。选择这些公司,就能像巴菲特那样战胜市场,赢得丰厚的利润。

  巴菲特进行投资的时候,很重视企业的管理水平,有时甚至超过了对公司可测算的数量价值的重视。例如,美国的著名品牌公司——可口可乐公司,自公司创立以来,一直能够持续发展。但在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董事长保尔·澳斯订的无能,导致该公司上下管理混乱,投资频频失误,员工人心涣散,税前收益逐年下降,公司的发展不容乐观。80年代初,澳斯汀被迫辞职,格伊祖塔担任公司董事长。格伊祖塔有着杰出的领导才能,他上任后大力提高可口可乐公司的管理水平,削减各项开支,取消各种与本行业无关的投资,制定新的发展计划。可口可乐公司在格伊祖塔的领导下,不久又显现出勃勃生机,公司的股票价格也逐年走高。1988年,巴菲特出巨资投资该公司股票时,该公司的股票市价已比1980年增长四倍。因此,从当时的角度上看,巴菲特是在“追高买进”,是很不明智的做法,而当时华尔街的证券分析家们也否定巴菲特此举。事后,巴菲特就此事接受美国《机构》杂志采访时认为,他这次花巨资购买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是因为他信任罗伯托·格伊祖塔的管理才能。可见,巴菲特十分重视可口可乐公司的管理水平和领导者才能,在他的公司内在价值分析方法中,对管理水平的考核已提高到相当重要的地位。

  巴菲特在1988年至1989年购买的10.2亿美元可口可乐公司股票,至1996年,市值已达71亿美元。短短七年时间,便为巴菲特赚进60亿美元的财富。而可口可乐公司在格伊祖塔的领导下,股票的市场价值,已从1980年的41亿美元增加至1996年的1150.7亿美元,仅次于通用汽车的1373.4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位。这同样也证明了公司的管理水平和领导者的才能在公司的投资价值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巴菲特的其他投资活动中,有时他的行为会表现得“出人意料”。例如按巴菲特以往测算公司内在价值数量部分的方法,当时大都会/美国广播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已超出了该公司内在价值30%,也就是说,巴菲特以高过该公司合理价位的30%购买了这家公司的股票。但是,巴菲特购买大都会广播公司股票的目的,与以往的投资目的不同。因为这一次,巴菲特是十分欣赏该公司的董事长穆菲的管理才能和良好的人格所以用较高的价格购买大都会广播公司股票。

  巴菲特认为,大都会广播公司兼并美国广播公司后,新的大都会/美国广播公司在穆菲的领导下,股东年收益绝不是一般兼并后两者年收益1+1=2的效益,而将是1+1>2的效益。巴菲特对穆菲非常信任,甚至在他开始投资大都会公司时,就把自己在该公司今后11年的股票投票权都委托给了穆菲。

  合并后的大都会/美国广播公司的效益,印证了巴菲特事前预计的1+1>2,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良好收益。而大都会/美国广播公司的股价也节节攀升,巴菲特1985年购进的5.1亿美元大都会广播公司的股票,至1989年市值已达16.9亿美元。

  巴菲特在择股时,除了要明确该公司的内在价值是否被市场低估,公司是否具有良好的管理水平这两个要素外,还要确认,该公司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也是巴菲特持有股票的公司所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

  七、关注影响价值投资的因素

  在实行价值投资的时候,要关注影响企业内在价值的因素,即企业管理层和企业的财务与市场,并且从这两方面来衡量企业的价值。

  巴菲特指出,衡量一项投资是否成功,有关管理层方面的两条是应该被牢记的:一是管理层能够得到肯定的评估,其中不仅包括了企业实现其全部潜能的能力,也包括其明智地使用其现金流通量的能力;二是管理层是能够被充分信赖的,他们能真正地为投资者的利益着想,与股东保持着畅通的沟通渠道,使收益能够从企业转入到投资者手中,而不是被他们收入自己的囊中。

  巴菲特在选择投资之前,十分重视考察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素质。在自己的旗舰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投资股份公司中,他的最高奖赏就是使经理成为企业的股东,让他把企业看作是自己的企业。这样,经理们就不会忘记自己的首要目标——增加股东权益的价值。巴菲特认为,一个企业经理应当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全面如实地向股东报告企业的经营状况,对股东的利益高度负责。要收购或投资一家企业,巴菲特首先对企业管理者的素质进行全面考察。他考察企业管理者的时候,他注重管理者是否具有独立经营能力而不受所惯例的驱使;是否能够理性决策,使企业沿着正确的经营路线不断发展。

  管理经营者的理性行为主要体现在驾驭公司资金上。经营企业最重要的管理行为是怎么分配资金。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决定了股东投资的价值。比如,如何分配公司盈余就是关系到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将盈余继续用于投资,还是当作红利分配给股东·这种选择中就涉及到管理者的逻辑判断和理性分析能力,涉及到公司发展的阶段和走向问题。如何分配公司的盈余,与公司发展所处的生命周期的某一阶段息息相关。当公司沿着自己的经济生命周期向前发展的时候,它的发展成长速度、销售收入、利润、现金流量等都会发生变化。

  在巴菲特看来,那些出色的经营者对自己的企业都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讨厌那些只想自己赚钱而置股东的利益于不顾的企业经营者,这些人一方面告诉股东股票发行价是不适当的,另外一方面却用自己手中的特权将股票以低价卖给自己的熟人。这样最终让企业及其所有人蒙受巨大损失。

  因此巴菲特认为对管理层的考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说:“我总是把自己看作是一个统筹全局的人,如果管理层也能像我那样从全局着眼来制定和实施政策,那它就是我喜欢的管理层。”巴菲特建设投资者要认真考察管理层的所作所为,并从中发掘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如何衡量一个企业的经营者,巴菲特提出了、坦白、独立性原则。作为管理者一定要善于坦白,因为世界上没有不犯错的人,他们同样可能拥有比其他人更多的犯错的“机会”。巴菲特认为,那些有勇气与股民讨论公司失败之处的管理者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因为大多数管理者都报喜不报忧。他说:“我告诉为我们公司工作的每个人,只要做成功两件事就可以了,一是像业主那样思考,二是立刻告诉股东坏消息。”

  经营者要具有独立性,要能抵制机构的强迫命令。巴菲特告诫投资者,要躲开那些有从众心理的公司的管理者,虽然他们具有丰富的经验与专业知识,但却往往犯一些“低级错误”。正如巴菲特所指出的那样,管理者的这种做法源于“机构强迫命令”的力量,这种力量让管理者失去客观的判断能力,而一味去模仿别人的做法,有时甚至连他们自己也知道这种行为是很不理智的。巴菲特认为,独立性是管理者最为重要的素质之一,这样才能让企业少受其他因素的干扰。

  巴菲特认为在一个企业拥有好的管理层后,还应该去评估企业的财务与市场,这样才能确保价值投资的成功实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巴菲特鲜有失败的投资,但在这伟大成绩的背后,其所用的方法却是极为简单的。他考虑的问题非常简单,看上去一点也不神秘。选择公司、公司的管理状况、金融业绩以及现行价格,一直是他考虑的顺序,只有经过这些考察的公司,才有可能被选中。那些对投资者具有吸引力的企业所拥有的共同特征就是:高额利润,且能为投资者产生高收益。在巴菲特看来,投资者在购买股票前,要从先考察企业的财务。

  巴菲特常常对他的股东们说,绝对不要投资财务报表难以看懂的企业。他认为“如果我看不懂某家企业的财务报表,就表示该企业的管理阶层不希望我看懂,如果管理层不希望我看懂,那其中就有不好的地方。”巴菲特所能接受的企业财务原则是:报表的制作注重权益回报而不是每股收益;合理地计算“股东收益”;追求高利率,公司每保留l美元都要保证创造l美元的市值。这就是评估企业财务状况的基本原则。一个企业的财务报表真实可信状况,从以上几个方面就可以判断它是否优良,是否是值得投资的好公司。

  企业的市场原则与其经营理念关系紧密,对投资者而言更是具有重要的意义。投资者在购买股票时,必须重视企业的市场原则:企业的估价应为多少;企业是否会被大打折扣以便低值买进;关注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及一些潜在的竞争力上;产品价格下降及需求减少可能对企业利润产生的影响程度;企业开展多种经营的能力。

  普通投资者在实际操作中,经常被资本、现金流、附加值等众多术语搞糊涂,很少去关注企业的财务报告,去研究企业的市场原则。他们更愿意听从股评家的建议了,在哪个价位买入那只股票,多少天后在将其抛售。巴菲特对人们的这种盲从心理有着非常深刻的洞悉。巴菲特告诫投资者,你可以不用那些复杂的公式,关键是你要保持独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