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面上看,集中投资的策略似乎违背了多样化投资分散风险的规则。不过,巴菲特对投资者提出了这样的忠告:“成功的投资者有时需要有所不为。”他认为,“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投资理论是错误的。对于分散投资,他说:“分散投资是无知者的自我保护法,对于那些明白自己在干什么的人来说,分散投资是没什么意义的。”
关于集中投资,巴菲特认为:当遇到比较好的市场机会时,唯一理智的做法是大举投资或集中投资。一个人一生中真正值得投资的股票也就四五只,一旦发现了,就要集中资金大量买入。手中的股票控制在5只以内,还便于跟踪。如果投资者的组合太过分散,这样反而会分身不暇,弄巧成拙。
六、不在意股市短期内的涨跌
巴菲特只注意两点:一是买什么股票,二是以什么价格买入。
巴菲特的投资是以价值为导向,只注重股票的内在价值,对于股市短期内的涨跌变化不甚关注,他的大部分精力和资本用在寻找并投资好的企业上。他认为,一个好的企业一方面要有长期发展的基础和潜力,另一方面,好的企业必须有为股东的长期利益着想的管理层。这个管理层需要由负责任的人员组成,并在企业里占有一定的股份。巴菲特从不追逐市场对某个企业的估价,不因为一个企业的股票在短期内会大涨就去跟进。相反,他会竭力回避被市场高估价值的企业。一旦投资于一家自己中意的企业,他就会长期持有其股票。这家企业的长期成长会给他的投资带来良好的回报。
在股市上,如果效仿巴菲特,不理会短期内股市的涨跌变化,首先就得像巴菲特那样买入值得长期持有的优质股票,如果买入了一只前途渺茫的劣质股票,是无法叫人高枕无忧的。那么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就是买什么样的股票·总的原则是这样的,只有有持久竞争优势的公司才能够以垄断者的地位来获利。其竞争优势越持久,所创造的获利能力就越强大,正是这一点使巴菲特确知这样的公司会渡过任何难关,并使沉沦的股价向上提升。所以说持久性竞争优势能确保那些企业为他带来长期的财富。一般说来,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可以表现为两个重要方面:一是低成本的持久性;二是品牌优势的持久性。
必须注意的一点是,优质公司的股票其价格常常没有大变动,投资者不能只注意到它是优质公司就不顾一切地买进。买入价格常常决定报酬率的高低,所以要获得高出平常的报酬率,就得用较低的价格买进优质公司的股票。不然,高进高出,等于白费力气。所以,买入时机是投资制胜的关键。在股市上,股票价格是动态的,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质地优良的公司股票尽管很难有超乎寻常的低价位,但当意外情况发生时也会有令人惊喜的低价位。如果买入价格合适,就会有可观的收益和报酬率。
长期持有并管理手中的股票,耐心等待企业的成长。巴菲特坚守自己一贯的长期投资理念,凭着内在价值高于市面价值的投资理论选择投资对象,当公司股价被市场严重低估时大量买进,然后一路持有。如今,巴菲特持有美国运通、可口可乐、迪斯尼、吉列刀片、麦当劳及花旗银行等许多大公司的大量股票。数十年之间股市风起云涌,跌宕起伏,但巴菲特几十年如一日地持有自己选定的投资对象的股票。当有人问及巴菲特他死后对他所投资的公司会有什么影响时,他调侃地说:“可口可乐短期内的销售量可能会暴增,因为我打算在陪葬的飞机里装满可口可乐。”这很形象地阐释了他的投资理念。因为投资的原因,巴菲特对可口可乐情有独钟,他的夫人苏珊亦曾调侃道:“巴菲特的血管里流的不是血而是可乐。”与自己选择的投资对象生死相伴的人,是不会在乎股票的短期涨跌变化的。他曾经劝告那些渴望一夜暴富的投资者:指望你买进的股票立刻上涨是不现实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在适合的价位买进自己中意的股票,然后静静地等待它上涨,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
投资股市大可不必每日盯着股价波动,毕竟上市公司的股价波动与公司经营无关。一旦买进,就远离股市,免受市场上盲目情绪的影响,而干扰自己的计划。即便是买进股票后股价下跌,使自己遭受了暂时的亏损,也不必太过在乎,只要股票的基本面没有大改变, 因市场波动而影响股价是不值得大惊小怪的。把目光放远一些,让股价同企业一起成长。
七、对企业现在与未来的价值进行正确评估
巴菲特认为,长期而言股票的价值会主导股票的价格走势。价值与股价现在的变动无关,全额交割股可能与绩优股一样上涨5点,但经过长时期的价格变动,绩优股会逐渐反映出其投资价值,而全额交割股可能最后沦为赌场计分板或者股东追逐投票权的参考依据。
在1994年伯克希尔公司的年报中,巴菲特花了好几页的篇幅解释其追求内在价值的过程。就像一般投资人所预期的,巴菲特会固定报告公司的每股账面价值。他说:“就像我们不断告诉各位,内在价值才是重点所在,有一些事情是无法逐条说明、但却必须列入考虑范围内的。”然后他继续指出,“我们把内在价值定义为,可以从企业未来营运中拿回来的折扣现金价值。”虽然巴菲特不讳言,随着外在利率的变动,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也必须做修正,这种主观认定的内在价值也因此会有所变动。
巴菲特以1986年购并的斯科特·费泽公司为例。购并当年,斯科特·费泽公司的面值是1.726亿美元,巴菲特出价3.152亿美元,足足比面值多了1.426亿美元。1986年到1994年间,斯科特·费泽的总盈余一共是5540万美元,而巴菲特分得的股利则一共是6.34亿美元。配息之所以高于盈余是因为该公司握有多余的现金,或说是保留盈余,这些全回归到股东——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手中。
这样算来,使得伯克希尔公司(巴菲特持有超过60%股份)的总投资额在3年之内增值达3倍。伯克希尔现在仍然是斯科特·费泽的股东,后者的账面价值仍然与购并当时相同;购并迄1994年止,伯克希尔公司单单配股所得就超过当初购并费用的两倍。
有些分析师的观点是企业目前的资产净值是内在价值的衡量指标;另有些人则认为本益比或其他财务比率才是更准确的指标。无论哪一种观点,目的都在于正确评估出各公司现在与未来的价值。
衡量绩效的准绳是价格的变化:股票购进价格和市价之间的差异。
巴菲特认为,用价格作为衡量业绩的惟一指数就是愚蠢的。然而大多数投资者确实是这样做的。大多数投资者都对价格缺乏清醒的认识。如果某种股票的价格上涨了,他们就认为有利好消息,如果股价下跌了,他们就认为有利空消息,他们会采取相应的行动。但是如果价格经常是不理智的,他们将自己的行动基于股价的上下波动上将会是不明智的。
另外还有另一种愚蠢的习惯,即以短期的价格衡量业绩。巴菲特认为,大多数投资者不仅衡量业绩的依据(价格)是错误的,而且他们对业绩衡量得太快,也太频繁。如果他们对所看到的数字不满意,他们马上就换股。
这种双重式的愚蠢——以价格为衡量依据,以及短期的炒作心态——是一种不健康的投资方式,而且它表现在各个层面上。正是这种不健康的心态导致某些人每天都关注股市行情,并经常性地给证券代理商打电话。他们的电话号码均设置在快速拨号的功能上。这也是为什么那些负债几十亿美元投资的机构券商们,随时准备得到指示,即刻买卖的原因。同样出于这种原因,共同基金的券商们总是快速更换他们的证券投资组合——他们认为这就是他们的工作。
巴菲特认为就长期而言,股票的价格应该近似于企业价值的改变;就短期而言,价格能大幅度地在公司的实质价值上下盘旋,这是受企业成长之外的因素所左右。问题仍然在于大多数的投资人使用短期价格变化,以精确计量他们的投资方法成功或失败。但是这些短期的价格变化,对于预测企业的经济价值变动毫无帮助,反而对于预测其他投资人的行为较有帮助。
巴菲特认为,使用短期价格来判断一家公司的成功与否是愚蠢的。取而代之的是,他要公司向他报告因经济实力成长所获得的价值。一年一次,他固定检查几个变数:
1初始的股东权益报酬率。
2营运毛利、负债水准与资本支出需求的变化。
3该公司的现金产生能力。
如果这些经济上的指标正在进展,那么长期下来,结果会反映在股价上。短期之内,股价所发生的事是不合常理的。
使用经济上的指标当作绩效考量的标准,其困难点在于运用这个方法评估绩效,不是习惯上的用法。委托人和投资专家同样被价格起伏牵着鼻子走。每天股票市场报道价格的变化,委托人的会计报表反映每个月的价格变化,而投资专家的绩效又以价格的变化每季被评估。要解决这个两难的处境,答案可能就在于运用巴菲特不透明盈余的概念。如果投资人使用不透明盈余来评估他们的投资组合的绩效,也许这种仅是追逐价格起伏的不合理行为可以被调整过来。
八 、投资不要投机
巴菲特是一个投资天才,他有一种独特的禀赋,这也是许多人无法学习到的。他对股票的态度可以归结为耐心和热爱。人们一直在琢磨怎么样才能尽快地致富,从这个角度而言,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和方法是与人的某些天性相悖的。他用一生的时间在累积财富,他认为自己并没有一夜暴富的本领。巴菲特觉得没有人拥有预知力,谁也不能预知未来。你一定要明白你现在有什么,你正在做什么。人们应该用知识规避风险,而读书就能获得更多的知识,他每天都会读四五本书。
人们通常认为股市是产生神话的地方,许多人梦想“一夜暴富”,抱着这样的心态入市的股民不在少数。想要在股市赚钱,必须做到心平气和。如果追求的目标不切实际,希望自己所投资的股票一天一个涨停,一个月翻上几番,到头来不但赚不了钱,反而会导致不必要的损失。因为具有这种投资心态的人,在投资实践上很难做到理性的投资。
暴富心理导致“贪心”。这些人买入股票后,一旦股价上涨,他们对股价的期望也随之水涨船高,涨了1元想2元,到了2元盼4元。1999年亿安科技的股价超过百元时,许多人对这种股票的心理预期曾超过150元甚至更高,在亿安科技的示范作用下,人们对其他一些科技类公司股价的期望值也纷纷被调高到百元以上。对上市公司股价上涨期望“泡沫”的不断滋生、膨胀,使相当一部分投资者或是成了高位追涨的牺牲品,或是错过了宝贵的卖出时机。同样,股价下跌,一些人总希望产生反弹,但市场果真反弹,不切实际的主观幻想会重新涌现,“估计还会再涨吧·”“是不是牛市又来临了呢·”抱着这种想法自然不愿平仓出场,最后,等待股价两次下跌后才在恐惧心理的作用下被迫割肉出局。
暴富心理导致“性情浮躁”。由于买入股票后,希望股价出现大涨,但一旦事与愿违,股价不涨反降,即使是一个小幅度的回档,就会心神不宁,焦急万分,无奈之际,常常是慌不择路,仓皇出逃。如此没有耐心,轻率决策,频繁进出,只能给券商“打工”,根本赚不着钱。
暴富心理导致“赌博”。这在投资上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在大盘或个股的走势还不明朗,或在企业基本面的变化尚未明显改观之前,仅凭借自己的猜测,就轻易买进或卖出,企图靠碰碰运气发上一笔。投资者若抱着赌博心理而进入股市买卖股票,无疑是走向失败的开始。在股票市场行情不断下跌中,遭受惨重损失的往往都是这种人。因为这种人在股市中获利后,多半会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像赌棍一样不断加注,直到输光为止;而在股市中失利后,他们往往又会不惜背水一战,把资金全部投在某一种或若干种股票上,孤注一掷。结果,往往是股价一天天下跌,钱一天天减少,最后的结果往往是损失惨重的。
九、不要对市场走势做预测
巴菲特只相信自己对企业价值的判断,而不去预测市场,也不相信别人对市场的预测。他在2002年投资中石油时,所罗门美邦等投资银行正建议沽出中石油,但他没有相信。结果巴菲特成功了。
巴菲特坚持说,人们永远不可能预测市场。他建议投资人应该用精力去研究和展望你所投资的企业,而不应该去预测市场。他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能够预测市场走势的人。”
其实早在1966年时,巴菲特就曾经说:“我从来不对股票市场走势和经济周期进行预测。如果你(他的合作者)认为宏观经济预测对于投资非常关键,或者你认为我必须能够胜任这种预测工作,那么你根本就没有必要参加我们的合伙公司。”
几十年后的2001年,巴菲特对媒体说:“过去,我对预测市场的短期波动并不擅长,当然现在我同样也不擅长。事实上,我对未来六个月、一年、二年后股市的走势一无所知。”他说:“在投资中,我们把自己看成是公司分析师,而不是市场分析师,也不是宏观经济分析师,甚至也不是证券分析师”。他还说:“芒格和我从来不关心股市的走势,因为这毫无必要,也许这还会妨碍我们作出正确的选择”。“最终,我们的经济命运将取决于我们所拥有的公司的经济命运”。
对于众多的投资人总是痴迷于对股市走势的预测,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说过:“不要试图估计股市的走势,而应集中精力了解你熟悉的企业。”现实中,在铺天盖地的股评中,股评家经常不去了解企业就能说出股价的走势。巴菲特对此,建议投资人千万不要相信股评家:“投资人期望经纪人会告诉你在未来两个月内如何通过股指期货、期权、股票来赚钱完全是一种不可能的幻想。如果能够实现的话,他们也根本不会告诉投资人,他们自己早就赚得荷包鼓鼓的了。”
巴菲特的老师雷格厄姆说:股市上最大的敌人不是股市,而是你自己,如果在股市中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即使有再大分析能力,也难获胜。
也可以说股票市场上,处处是敌人。只有在一些情况之下,大市一路狂升,凡买股票者人人赚钱,或大市一路狂跌,凡买股票者人人亏本。这时才会大家同坐一条船。不过,即使如此,市场仍然会有买家和卖家。买家和卖家根本是对立的。市场永远都会有投资者的敌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