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大师巴菲特在他的投资理论中,讲述了安全边际原则、价值与价格的关系理论、持股方法、选择买卖的最佳时机等一系列简单而适用的投资方法,其中他一再强调的是安全投资原则,保住资本是他的首要的投资原则,是他的整个投资策略的基石,其他每一种原则都会不可避免地追溯到巴菲特的第一条投资法则:“永远不要赔钱!”
一、把老师的投资理念发扬光大
1998年5月,67岁的巴菲特在华盛顿大学商学院与学生对话时说:“成功就是获得了你想得到的东西,而幸福就是追求你想得到的东西。当你们走出校门时,我建议你们去为敬仰的人做事,这样你将来就会像他们一样。”这段话可以说是他对自己经历的切身体会。
巴菲特大学四年级时,读到了格尔厄姆所作的《智慧投资家》一书,非常推崇。师从格尔厄姆成为他的最大愿望。大学一毕业,他便来到纽约,进入格尔厄姆任教的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向格尔厄姆求教。
格尔厄姆深谙投资理论的精髓,就是强调对一系列企业实质投资价值了解的重要性。他告诉巴菲特,投资者的注意力不要老是放在行情显示屏幕上,而应放到发行股票的公司那里。投资者应该了解的是公司的赢利情况、资产负债情况、公司的未来发展前景等,只有通过上述分析,才能发现或计算出一只股票存在的真正价值。他认为市场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能对股票的真正价值做出合理的估价,投资者之所以能够在股票市场上获利,关键在于他们发现并买进了低于其真正价值的股票。当市场最终发现其投资价值后,这只股票的价格也就会上升。
格尔厄姆“严禁损失”的投资哲学,便成了日后巴菲特奉行的圭臬。巴菲特进而将其概括为两条法则:第一条是不许失败;第二条是永远记住第一条法则。
格尔厄姆的研究领域以分析公司资料和年报见长,但对企业的类型和特质却很少关心,费舍尔的方法学弥补了这一不足。他主张投资成长率高于平均水准、利润相对成长以及拥有卓越管理阶层的企业,应尽可能地获取企业的第一手资讯。
巴菲特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吸收了格尔厄姆和费舍尔的理论精髓,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老师的理论上,而且将其发扬光大。他认为要想进行成功的投资,就必须了解准备投资的对象的基本情况。他常说:“股票市场就像上帝一样,它只帮助那些自助者。对于那些连自己在做什么都不知道的人,股市是不会原谅的。”
二、建立巴菲特的理论
巴菲特理论包括了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与费舍尔的基本面深入研究,遵循价值投资而非投机的理念,坚定的长期持有,加上其本人特有的忍耐力,而成为了一代投资大师。
巴菲特的理论的重点包括:
(1)不被市场情绪所左右
长期以来有效市场理论已被人们广为接受,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可谓根深蒂固。巴菲特对此显得不屑一顾。他说“当人们因贪婪或恐惧的时候,他们时常会以愚蠢的价格买进或卖出股票。”
(2)认识市场
投资者心理是一个从资金上到心理上都为市场出现不可避免的上下波动做好准备的过程。不仅要从理智上知道市场即将下挫,而且从感情上镇定自若,从容应对。巴菲特认为一个真正的投资家极少被迫出售其股票,而且在其他任何时候他都有对目前市场报价置之不理的理由。
(3)投资者如何能保护自己
可以肯定的一件事:当某事与金钱和投资相关时,人经常会判断失误。所以这时候需要理智,从理智的角度考虑哪些是真正控制股权的因素。利用这双重分析来投资决策:首先考虑理智预期和概率;然后仔细评估心理因素的影响。
(4)选择最值得投资的行业
真正决定投资成败的是公司未来的表现:因为投资的成绩是由未来而定,所以行业的性质比管理人素质更重要。观察消费者动态:成功投资者具有无以比拟的稳定心态,是与密切关注消费者市场动向分不开的。不做不熟的,不做不懂的:简单易懂,行业性质明确,有稳定收益,业绩可以预期的股票。
巴菲特认为要投资股票市场就要认识股票在投资理财中的优势,这些优势主要表现为:
1. 有可能获得较高的风险投资收益。如果投资者选准了股票,并且能够在市场的周期性低点买入,那么,投资者就有可能获得高额的投资收益。
2.选择有发展潜力的股票,可以获得长期、稳定、高额的投资收益。当然,要获得这样的投资收益,其前提条件是,证券市场必须是健全的、规范的投资市场。虽然这个市场允许投机,但不应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投机市场。
3.操作简便、套现容易。无论是大宗交易,还是小额交易,都无需以现金交割的方式完成,提高了交易的安全性。
三、股票投资的风险
巴菲特说,股市中的风险无时不在。但是不要畏惧风险,毕竟它是可以防范和控制的。要应对风险最需要做的就是认识风险、了解风险。总体来说,股票市场上存在着三类风险:
第一类是市场价格波动风险。无论是在成熟的股票市场,还是在新兴的股票市场,股票价格都总在频繁波动,这是股市的基本特征,不可避免。美国股市曾经遭遇“黑色星期一”,投资者这一天的损失就高达数千亿美元。
第二类是上市公司经营风险。股票价格与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密切相关,而上市公司未来的经营状况总有些不确定性。每年有许多上市公司因各种原因出现亏损,这些公司公布业绩后,股票价格随后就下跌。
第三类是政策风险。国家有关部门出台或调整一些直接与股市相关的法规、政策,对股市会产生影响,有时甚至是巨大的波动。有时候,相关部门出台一些经济调整政策,虽然不是直接针对股票市场的,但也会对股票市场产生影响,如利率的调整、汇率体制改革、产业政策或区域发展政策的变化等。
巴菲特说,投资的关键在于懂得怎样自救。而要有自救的能力,必须在开始的时候就考虑周全些,谨慎些,不要一下子把全部资金投入进去,手头经常留有数量较大的备用资金。巴菲特总结自己的经验就是:“如果经济状况欠佳,那么,第一步要减少投入,但不要收回资金。可以先投石问路。当重新投入时,一开始投入数量要小。”因为他认为,慎重总有好处,因为没有谁一下子就有看清股市的真正的走向。5分钟前还在大幅上扬的股票,5分钟后立即狂跌的事时常发生,根本无法一眼准确地断定这种变化的转折点。所以,在大规模投资之前,必须先试探一下,心里有底后再逐渐加大投资。
某次,巴菲特曾经和他的合伙人准备就石油股买入3亿美元的股份。一开始,他们只买了5000美元,然后才逐步增加,直到买入3亿美元。事后,巴菲特解释自己为什么这样做:“我不能断定石油股一定会一直上涨,我只有先投资小部分,然后去观察。我得先感受一下市场的情况究竟如何。我得想想看,作为一个抛售者,我的感觉怎样。如果感觉很好,很容易把这些股票抛售出去,那么,我会更想成为一个购买者。但是,如果这些股票实在难以抛售,我就不能肯定我还会做一个购买者。这时,我将考虑撤出我的投资。”
巴菲特认为,慎重不是保守,更不是胆小,而是一种修养,一种策略,一种准备。鲁莽与错误相伴,慎重与正确相随。要减少投资损失,或赚取巨额利润,慎重投入总是对的。
四、持股时忌讳投机心态
巴菲特认为,投资体现了一种积极的理财行为,能够为投资人带来美好的生活和快乐的心情。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对投资进行了科学的定义;所谓投资行为,就是经过全面彻底的分析,能够确保本金的安全并获得充分的回报。一切不合乎以上原则的行为都属于投机。
根据格雷厄姆的投资定义,投资行为有严格的规则。其一:一切可以称得上投资的行为都必须建立在全面而彻底的分析基础上。建立在任何消息、想像或臆断基础上的匆忙购股都是一种盲目的冲动,是在搏一种无法确定的可能性,也就谈不上投资。传奇基金经理彼得·林奇曾经劝诫说:不做分析就购买股票,就像不学驾驶就开车上路一样。可以想像一个毫无驾驶经验的人开车,可能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如果你是同样的盲从者,上了这位先生的车,进行股市淘金之旅,你有信心战胜股市风风雨雨满载而归吗·华尔街天才少年司徒延恩发现,许多人花在快餐店选择吃哪种汉堡的时间甚至比花在选择买何种股票上的时间还要多。在证券市场上,消息泛滥,流言盛行,着实令人吃惊,许多人都是根据传言买入卖出股票,比如“某某机构做某某股票啦,主力准备把某某股票炒到多少价位啦”等,而且对诸如此类的传言,“传言者”大多不会忘记加一句“据说是很可靠的”。流言的产生可能有着复杂背景,有些是出于某些投机人特定的目的;有些甚至就是某些市场人士的信口雌黄。在我们现在尚不成熟的市场上确实存在着内幕消息的外泄。但是对普通的个人股民,谁又能分清其中的真假虚实·许多传言都打着内幕消息的幌子。不做分析,根据传言、臆断和猜测买卖股票就是投机的开始。
其二,投资的行为要能确保本金的安全。证券市场是一个高风险的市场。风险的意义何在·就在于它常会使其中的游戏参与者遭受资本金损失。大家都知道,在激烈竞争的时代,赚钱不容易。证券市场上,前一笔收益100%,下一笔只要损失50%,就又回到了起点。由于股市存在许多假想和陷阱,很容易发生损失。也正因此,许多实际上是由于自己的错误而发生的损失,总能为自己找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安慰,并且很快地忘掉那些不愉快的经历,很少去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许多人都希望自己手中的股票一买就涨,对获利的期望远远大于可能发生的损失。
巴菲特一直以来都坚持老师的投资观点。早在1966年春,美国股市牛气冲天,但巴菲特却坐立不安。尽管他的股票都在飞涨,但却发现很难再找到符合他的标准的廉价股票了。虽然股市上疯行的投机给投机家带来了横财,但巴菲特却不为所动,因为他认为股票的价格应建立在企业业绩成长而不是投机的基础之上。
他后来对自己公司的人讲到投机问题时说:分开投资与投机的那条线——永远不是明亮清晰的,当大多数市场参与者最近已享受凯旋时就变得更加模糊了。没有什么能像大笔轻易得来的钱那样给理性服镇静剂。有那种飘飘然的经历之后,通常明智的人会卷入与舞会中的灰姑娘的行为相似的行为中。他们知道在庆祝会上逗留过久——也就是,在那些相对于很可能在未来产生的现金有巨大估价的公司中继续投机——将最终会带来南瓜和老鼠。尽管如此,他们都讨厌错过盛大聚会的每一分钟。因此,眼花缭乱的参与者都计划在午夜前的几秒钟离开。但是有一个问题:他们正在一个钟没有指针的屋子里跳舞。
五、避免股市行情和经济消息的影响
巴菲特的做法与其他的投资大师截然不同,他很少关注经济消息的传播,他说:“即使是美联储主席悄悄地告诉我今后两年的经济政策,他也不会改变我的投资策略。”此话足见巴菲特在股票投资时对经济信息的漠视程度。
1989年,投资大师彼得·林奇应邀访问巴菲特在奥马哈城的总部时,发现在巴菲特的办公总部里竟没有一台股票行情机,也没有一台能查阅信息的计算机,彼得·林奇对巴菲特投资股市却真正远离股市行情的做法感到十分惊讶。
巴菲特的这些做法令广大投资者难以理解,然而,在四十几年的投资活动中,尽管巴菲特对经济信息十分漠视和不理会股市行情的变化,巴菲特的投资收益率依然比谁都高。对此,巴菲特曾经解释说:正如谁也没有办法准确预测经济的趋势一样,也没有人能够预测股市的走势,投资者若对经济状况和股市走势先做预测,然后再去购买符合这种预测的股票,便是愚蠢的做法,因为此时的投资者只有对经济和股市行情的猜测碰巧正确时才会有较好的收益。因此,巴菲特喜欢购买那些赢利能力不受经济变化影响的公司的股票。巴菲特的投资历程证明,他所长线投资的公司,都是一些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皆能获利的公司,既然持有这样优秀的公司的股票,又何必每天都去关注股市行情的变化和经济消息的影响呢?
巴菲特认为市场上流传的分散投资或者多样化投资是人们为了掩盖自己的愚蠢所采取的行为。这一点,巴菲特的导师格雷厄姆与此正相反,他要求投资组合必须有上百种股票,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某些企业或股票不获利的可能性发生。 巴菲特曾经一度采纳了格雷厄姆的观点,但他后来发现,这种投资方式常常令人左支右绌,照顾不过来,于是他转向了费舍尔和门格的理论。费舍尔认为,投资者为了防范风险,避免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将鸡蛋分散在许多篮子里,结果是许多篮子里装的全是破鸡蛋。因为精力有限照顾不周,导致鸡蛋打破。所以多元化的投资理论并不适用。
巴菲特还深受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凯因斯的影响。凯因斯在投资领域有许多杰出的见解,他曾经说过,他的大部分资产都集中投在他可以算出投资价值的企业证券上。这给巴菲特以深刻的影响。巴菲特崇尚集中投资理论。这就意味着他只持有少数几种股票,而这少数几种股票所属的企业他都有一定的了解,而且他持有这些股票的时间都很长,这样他就可以认真地考虑是否需要进行某种投资。巴菲特正是以这种严谨认真的精神来考虑投资于什么和以什么价格来投资这两个关乎投资成败的问题的,从而大大降低了投资风险,提高了投资效率。也就是说,这个策略使得他仅仅投资于一些他非常了解的价格合适的优秀企业,从而减少了遭受损失的危险。
巴菲特受这两个人的影响后,就开始了自己的集中投资战略。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其投资被配置在上市公司股票、未上市经营公司的控制性私人资本、债券、商品、外汇等多种资产上。尽管巴菲特将约84%的上市公司股票投资配置集中在约10只股票上,但是全部约30只股票的投资组合价值只占全部投资组合的30%左右。在投资行业的选择上,巴菲特往往也是选择一些资源垄断性行业进行投资。从巴菲特的投资构成来看,道路、桥梁、煤炭、电力等资源垄断性企业占了相当大的份额。如巴菲特2001年上半年大量吃进中石油股票就是这种投资战略的充分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