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巴菲特传奇: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者全文阅读 > 第18章 选择自己熟悉的领域(3)

第18章 选择自己熟悉的领域(3)


  巴菲特选择投资对象的时候特别注重公司的业务种类,对那些从事具有消费垄断业务的公司情有独钟,他认为这类公司相对于从事普通业务的公司具有获利潜力和发展前景。这类企业即便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也由于其所从事的业务具有消费垄断,而不会对其获利能力有很大的影响,也就是说,这类企业的获利在任何情况下都比从事普通业务而不具有消费垄断的公司要稳定得多、有保障得多,投资于这类企业风险较小,获利有保障。

  20世纪40年代后期,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劳伦斯·布鲁伯格在论文中指出消费垄断型企业的投资价值。通过对消费垄断型企业和普通企业的比较,布鲁伯格认为,企业便利的地理位置、服务热情周到的雇员、便捷的送货服务、令人满意的产品品质等因素令消费者信赖, 从而产生一种心理状态——商誉意识。消费者的商誉意识会带来消费垄断。商誉意识虽然只是一种消费心理状态,但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却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它常常驱使消费者对某些商品产生一种信任,只购买某几种甚至某种商品。这样就会给企业带来惊喜:更高的权益收益率、利润的增长、良好的业绩等等,此类公司的股票自然会受到追加,股价也会随之上涨。这类公司即使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也会有突出的表现。对于这一观点巴菲特非常赞同,并在投资过程中坚持运用,当作挑选投资企业的重要标准来实施。这便造成了巴菲特的投资组合中几乎数十年不变的只有8家公司的股票。这些公司在巴菲特眼中都具有消费垄断, 在消费者心中都是具有长久吸引力的消费品牌,能够使消费者产生“商誉意识”。

  如何检验某个企业是否存在消费垄断呢,是否足以使消费者心中产生“商誉意识”,巴菲特借助布鲁格的理论,发明了一种方法。他设计的问题是:如果你有几十亿资金和在全国50名顶尖经理中任你挑选的权利,能开创一个企业并且成功地与目标企业竞争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这个企业就具有某种类型的消费垄断,是一个消费垄断型企业。对于自己选定的投资企业,巴菲特常常引以为自豪:别的企业能和《华尔街日报》竞争吗·你可能耗尽了心思,花费了几十亿资金,但你仍不能减少它的读者人数!没有人能创办一个口香糖公司能和箭牌公司相对抗!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哪一种碳酸饮料能和可口可乐抗衡!他说,同样的情况还有万宝路香烟,很难想像一个抽惯了万宝路香烟的人会转向其他品牌的香烟。

  布鲁格认为,消费垄断型企业能够具有很高的利润,其原因就是这类企业不必高度依赖于对土地、厂房、设备的投资。其他普通公司则正好相反。消费垄断型公司的财富主要以无形资产的形式存在。比如可口可乐的配方、万宝路的品牌等,都是价值巨大的财富。

  这种情形在商业贸易史上一直存在,如早期英国冶铁业的消费垄断,托马斯·爱迪生创建的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其影响遍及全球,现在是美国最有实力的商业公司之一,巴菲特十分看好这种有着广泛发展前景的公司,选择这类公司他是胸有成竹的。

  十、对小的因素绝对不可忽视

  沃伦·巴菲特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从事过杂货零售小生意,这样,巴菲特从小就在商品生意的气氛中受到熏陶,懂得做生意是一项低进高出的流通活动,并从家庭的经营中学会了如何推销产品,并从中赚取利润。

  他用100美元开始他的投资生涯,3年后,他拥有2500万美元,20年后,他拥有120亿美元。他不仅是投资赢家,也是投资怪杰,他运用其独特的投资策略为自己和他的投资人创造出了一个发家致富的奇迹。世界上还有谁比沃伦·巴菲特的绰号更多吗·他的父亲称他为“火球”;《浮华世界》称他为财界的福里斯特·冈普;另外还有:奥玛哈的神谕者、吃玉米花的资本家、金融界的威尔·罗格斯。

  巴菲特从小就开始了这种商业性的活动,而且表现出了极大的乐趣,为他以后的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8岁的时候,他已经开始阅读父亲所收藏的股市方面的书籍,而且总是很投入。当他11岁的时候,就到了父亲担当经纪人的哈里斯·厄普汉姆公司做了一天的股价记录员。也就是在这一年,沃伦·巴菲特平生第一次买进股票。同时,他的兴趣由单一的低进高出的小生意买卖,转向投资获利中。

  少年巴菲特用自己平时做小生意积蓄的存款,购买了两台单价为25美元的半旧弹子机,并将它们存放在一家理发厅里。不久巴菲特就拥有了7台弹子机。这样,他每个月就可以拿到200美元的收入。巴菲特更加对投资事业着迷了,他曾把可乐高价卖给他的朋友,他送过报纸,回收过高尔夫球,还出版过一份赛马的内情公告单。这一切都为他今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巴菲特中学毕业后已有了9000美元的存款后来,他进入了内布拉斯加州大学学习企业投资管理专业。这个时候,他对专业的知识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巴菲特强烈地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他时常钻进书海之中,废寝忘食地求知。巴菲特在上大二时,读到了本杰明·格尔厄姆的经典之作《聪明的投资人》,他如获至宝。这部书深刻地影响了巴菲特的投资理念,他认为自己从本杰明·格尔厄姆那里学到了“以40美分买1美元”的哲学。巴菲特说:“除了我的父亲之外,本杰明·格尔厄姆理所当然地比任何人对我的商业生活都有更大的影响。”为了能够得到格尔厄姆的真传,巴菲特在内布拉斯加州大学拿到学士文凭后,便远离故乡,只身来到了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商学研究所直接受教于格尔厄姆教授。

  巴菲特希望学习到更多的教科书中没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格尔厄姆能真正掌握投资学的精髓。巴菲特有意去结识保险公司人员,他想借此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他通过格尔厄姆的关系,结识了保险公司的财务总裁。巴菲特与这位总裁熟悉后,常从他那里了解保险业务的各种情况,为他将来投资保险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大学期间,把自己从小做买卖积累下来的9000多美元的存款作为资本,投资到保险公司的股份上,赚了一笔可观的收入。同时,也使他积累了这方面业务的投资经验。

  巴菲特在投资方面的天才固然让人仰慕,但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那种踏踏实实地从小事做起的精神,综观古今中外的名人,他们的身上无一不具备这样的素质,因此走向成功也是必然的。

  巴菲特指出,投资就像从事其他事业一样,高明的教练会告诉你:注意那些事关重大的细节,留心细节,做好准备。那些原本看起来不值一提的小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对你的投资产生重大的影响。以代理费用和基金费用为例,你支付的每一笔代理费用都会让你的总资产减少,你支付的每一笔基金管理费也绝不会给你带来任何回报。这些费用可能看起来不多——每周的代理费用不过15~20美元,每年缴纳的基金管理费用也不过几百美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费用将累积起一个较大的数目。即使是那些貌似廉价的在线代理,如果你每天都要做几次交易的话,其费用累积起来也是惊人的。

  其中,税收是众多关乎你的投资计划的小事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延缓纳税会对你的股票增值产生重大的影响,延缓纳税听起来可能是一件小事情,但如果你是一个长期投资者,这就成了一件大事了。当你正在股市上大显身手的时候很容易忽视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当一个人在股市上每年能获得40%的高额回报,他是不会在乎那每周40美元(顺便提一下,每年可是2000美元)的代理佣金的。对许多投资者来说,他们心中的股市似乎只会永远上升,那些百万富翁投资者都在股市上久经历练,深知仅凭过去两三年的市场行情来对未来股市作出长远预期会犯大错。在大多数年份里,当市场回复到正常状态时,诸如税收和费用之类的小事情将显得很重要。

  当你陷入险境的时候,你才会重视这些小事情。

  每一个投资者,无论他是普通投资者还是百万富翁,都希望自己能发现下一匹大黑马——下一个克莱斯勒或是微软,股价从2美元飙升到200美元。发现这样的股票,就可以让你大把大把地赚钱。问题在于,没有人有这样先知先觉的能力,换句话说,没有人能完全精于此道。

  股价可能在两个极端之间来回作剧烈的周期性的震荡,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股票的价格是合理的。客观地说股市的效率源于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拥有越来越多的信息和有时效性的资料。简而言之,发现定价错误的股票是很困难的,某支股票之所以便宜有其便宜的道理。

  当你集中精力,想在某只股票上进行大的投资时,你就下了一注,与华尔街上的其他投资者比较起来,你认为自己对于这支股票拥有信息、见识和知识方面的优势。也许的确如此,但巴菲特认为,这可能恰恰是投资者错过或忽视了某些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解释了这支股票的价格为何如此之低廉。

  如果投资者买进的低廉股票是某个行业的领头羊,其价位曾经长期以来保持着较高的水准,那么投资者的决策可能是正确的,可能只是由于近期该公司或该行业运作上的一些问题才遭到了投资者的抛弃。1994年美国医药健康类股票由于克林顿试图在这一领域进行改革而价格大跌,在这个时候买进莫克无疑是买进了“廉价”的股票。但买进价格下跌中的莫克的股票跟买进和戴尔、微软或IBM进行竞争的小计算机公司的股票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巴菲特提出,如果投资者准备买进价格处于下跌中的股票,最好针对性地对该公司的规模、财政状况及其在所在行业中的实力等一些关键指标作全面而深入的调查,不可以买进那些小规模的、以技术定位的投机性公司的股票。

  十一、选择了解的企业

  在巴菲特的投资方略里,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即投资自己所了解的企业。他常常告诫投资者,如果不了解这个企业,就不要去购买它的股票。

  一般说来,巴菲特只投资自己熟悉的两种企业。一种是能够提供重复性服务的传播事业,这些企业所提供的服务是所有企业都必须的。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它们都必须让消费者认识自己的产品与服务,所以它们不得不花去高额的广告费以求能打开销路。由于企业的这种支出是必须的,所以,那些提供这类服务的行业势必从中获得高额的营业额及利润。另一种是企业能够提供一般大众与企业持续需要的重复性消费。巴菲特投资的企业,如吉列、《华盛顿邮报》、中国石油等,无疑都符合他的这一选股原则。

  在巴菲特的投资组合里,我们很容易便看出他的这种做法。他对网络科技股,总是避而远之,青睐那些传统意义上的、为他所了解的赢利前景较为明朗的企业,如保险、食品、消费品、电器、广告传媒及金融业。在全世界都在为网络科技股疯狂的时候,巴菲特仍旧不为所动,坚持着自己的阵地,显得是那样固执与寂寞。

  巴菲特对自己不了解的高技术公司不感兴趣。尽管巴菲特与比尔·盖茨是一对极好的朋友,巴菲特还是盖茨婚礼的证婚人,盖茨还对他很有耐心地讲述自己的企业,而这都不能成为他投资高技术公司的理由。巴菲特曾经说:“我很崇拜比尔·盖茨,但我不会买微软的股票,因为我不知道十年后世界将是怎样的。我不想参与到这些别人拥有绝对优势的游戏中去。或许我可以用我所有的时间去思考一下明年的科技发展,但我不可能成为我们国家分析这类企业的行家里手。我连第100位、第1 000位、10 000位的专家都轮不上。也许很多人都会分析这类公司,但我知道我不会。”

  巴菲特一向是在投资方面极为自信,可在面对高技术企业时,他表现出了过于“谦逊”。在科技股炙手可热的时间里,巴菲特因为不懂而没有去参与,我们可以将他的这种表现看成是理性而聪明的表现。巴菲特的商业老搭档理查理·芒格为他的这一策略进行很好的解释,他说:“每个人都应当找到自己的长处,然后再运用这种优势。如果你试图在你最差的方面获取成功,我敢肯定,你的事业将会一团糟。”在解释为什么巴菲特和伯克希尔公司不去买进科技股时,他说:“我们没有涉足高科技企业,是因为我们缺乏涉足这个领域的能力。非科技股的优势在于我们很了解他们,而其他股我们不了解,我们宁愿与那些我们了解的公司打交道,我们为什么要去那些我们没有优势而只有劣势的领域参与竞争游戏,而不去那些我们有明显优势的领域施展本领呢·”

  在1999年的时候,网络股已经逐渐失却了往日的热度,巴菲特决定投资高科技公司——美国第一数据公司。第一数据公司的业务是提供信用卡支付处理及电子商务线上交易系统服务,它和雅虎、戴尔等高技术公司有密切的业务联系。与当时其他正在亏本运营的网络公司不同的是,第一数据公司已经有了很大的销售额与利润。当时,很多人都惊叹巴菲特要大举进军科技股。巴菲特一方面宣称自己对科技股不感兴趣,另一方面还是购买了科技公司的股票,这两方面并不矛盾,如果我们能将问题看得更为深入一些,就会发现巴菲特作为一个理性的投资家,他不会因为企业的名称或是产品与高技术有关便将其排斥在考虑之外,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股票,只要符合了他的投资标准,他就会去投资并且长期坚持。

  投资并不是一件复杂而神秘的事,由于它所散发出来的巨大利益诱惑,许多人都乐此不疲地为此忙碌。可是,在投资领域中,却只有很少的人取得成功,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像巴菲特那样“永远不要做自己不懂的事情”,太多的人是凭借着头脑中的想象去贸然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