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历史 > 巴尔干的圣徒全文阅读 > 第1卷 64.收回拳头好打人

第1卷 64.收回拳头好打人


  事实上,巴尔干战区南线和西线的奥斯曼军队之所以快速后撤,并不是因为这些奥斯曼军队真的是缺乏训练无力作战。奥斯曼军队撤退能够如此迅速,完全是凯末尔遵照肖狩的作战方案所下达的命令。

  肖狩发给凯末尔的作战方案内容其实很简单,就是将分散在巴尔干战区各处的奥斯曼驻军快速收缩到伊斯坦布尔附近地区,从而配合这里的驻军进行防守,以集中兵力的方式应对巴尔干同盟联军的凶猛攻势。

  确定这种作战方案是肖狩经过仔细分析后得出的,因为肖狩现在需要考虑的不光是眼前的战争,更要看到将来的欧洲大战。同时这场巴尔干战争和之前的北非利比亚战争比起来,也完全不是一回事情。

  在北非的那场战争中,意大利王国的北非远征军在利比亚地区是完全的外来户,他们不光要和奥斯曼驻军作战,更是被当地百余万的原住民所严重敌视。正因为有着这样的基础,肖狩才能用圣徒的名头忽悠了当地的数万青壮年加入奥斯曼军队,从而将意大利的北非远征军主力诱入昔兰尼加全歼消灭。

  可是在巴尔干战区情况就不同了,巴尔干同盟这几个国家对奥斯曼的仇恨由来已久,所以可以大规模动员其国内的民众参加军队对奥斯曼军队作战。加上奥斯曼之前历代苏丹在对待巴尔干地区的政策反复无常,这种愚蠢统治方式使得奥斯曼驻军在这一地区反而成了外来户,处于被群起而攻之的不利局面。

  而且即便经过肖狩的淘汰老弱和快速扩军,使得巴尔干地区的奥斯曼驻军增加到了五十万的兵力。这个数量看上去不少,但巴尔干同盟联军的数量更多。现在巴尔干同盟联军的兵力加起来就超过了六十万,这还只是光用于进攻的士兵,所以巴尔干同盟联军就占据了对奥斯曼驻军的数量优势。

  加上肖狩为了在自己离开的时候仍能有效控制奥斯曼新政府的政权,刻意将大部分生化人军官和最可靠的奥斯曼军队都留在了伊斯坦布尔地区,以此来压制奥斯曼国内其他势力的不轨念头。

  这么做的结果就是让分布到其他军队中的生化人军官数量不足,让这些奥斯曼新扩充军队的战斗力达不到最高。同时为了让大幅度领先这个时代的坦克和军用飞机尽可能长时间保密,肖狩一直没有让任何奥斯曼军队去操作这些先进的武器,也让巴尔干地区的奥斯曼驻军战斗力变相削弱了。

  这么一来,巴尔干地区的奥斯曼驻军所装备的武器也就是俄式三八大盖和76。2毫米步兵炮了。虽然这种轻步兵师的武器配置和巴尔干同盟军队比起来稍占优势,但是奥斯曼军队因为分散驻守的缘故,使得原本就不足的兵力显得更加单薄。在明显的兵力差距面前,就算肖狩给这些奥斯曼驻军发放药物助战,也必然会付出极为惨重的兵力损失。

  这种损失是肖狩现在所无法容忍的,因为就算肖狩把奥斯曼军队视为送死的炮灰,也不值得现在就为了巴尔干同盟的军队而平白消耗掉。

  毕竟肖狩很清楚的认识到,既然选择了在即将爆发的欧洲大战中和德意志互相利用搭伙,从而达成战后逐步汉化奥斯曼的目的。那么自己真正的大敌就是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这个强大的列强国家集团。

  因为奥斯曼现在领土上的人口全部加起来也不过三千三百多万,即便肖狩可以用近乎无穷无尽的基地物资装备来扩充军队,从而达到将全国青壮年基本抽调一空的恐怖比例,最终可用的军队士兵数量撑死也就四百万多点。(二战苏德双方交战最惨烈的时候,征兵极限也就是十抽一的比例)

  可是在肖狩所了解的欧洲大战历史中,在四年的激烈战争里,光是协约国集团阵亡的士兵就高达五百四十九万余人,同时以德意志为首的同盟国集团也阵亡了三百三十八万余名士兵。战争中两大列强国家集团光是这些阵亡的士兵数量加起来,就是肖狩所能动用的总兵力两倍还多了,更不要提战争结束时双方的军队还拥有近两千万士兵的庞大数量。

  面对如此庞大的数量差距,奥斯曼军队的这些人手就明显不够用了。简而言之,对于欧洲大战中的两大列强集团来说,首先短缺的必然是维持国家运行的物资供给,而肖狩这边首先短缺的反而是人口了。

  因为这样所以在肖狩的计划中,必须要让协约国和同盟国这两大列强集团的阵亡兵力大幅度增加,这样一来失去大量青壮年工业人口后,必将严重削弱欧洲列强在战争结束后的实力。所以肖狩认为至少也要让双方死亡的士兵数量变为原本数目的两倍,也就是一千六百万以上。

  同样是为了计划,肖狩预备在这场欧洲大战中消耗掉大量的奥斯曼军队,来为日后源源不断到来的华夏劳工移民挪出生存空间,好对奥斯曼逐步进行汉化。

  不过为了在这些华夏移民达到足够数量,形成强大的武装移民集团之前,肖狩还是需要保留足够数量的奥斯曼军队存在。因为肖狩需要以此来保证奥斯曼国内的局势不会陷入分裂的混乱中,从而保证计划顺利执行。对于这些暂时保留下来的奥斯曼军队,肖狩倒是不会担心,因为几年战争下来的长期大剂量嗑药生涯后,这些士兵必然都会有严重的药瘾,到死也不可能脱离掌控了。

  以上这些原因综合在一起,最终就让肖狩制定了这个看似一路后撤龟缩的作战方案。

  制定作战方案前,肖狩对于这场战争的定义,就是把它当成两个人打架的过程:

  奥斯曼和巴尔干同盟的军队就像是两个人各自的手脚,奥斯曼这边因为手脚早早的就摊在了外面而使不上什么力气,可巴尔干同盟的手脚却已经力道十足的攻击了过来。这时候如果奥斯曼还用自己摊出去的手脚去硬碰巴尔干同盟全力的攻击,那肯定是使不上力气要吃亏的。

  所以肖狩认为在这场战争中,奥斯曼一方想有效还击就要将摊出去的手脚快速收回来,等巴尔干同盟的力道用尽了再蓄力狠狠的打还回去。

  而且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原本驻守在巴尔干地区的奥斯曼军队不光兵力分散,其附近的地区也多为丘陵和山区,这些地形复杂的区域对坦克的机动作战相当不利,飞机的作用也会受到相当大的削弱。

  当分散在巴尔干地区的奥斯曼军队集结到伊斯坦布尔一带后,局面就变得完全不同了。

  伊斯坦布尔一带的地形主要以平缓的开阔地和小片的树林和灌木为主,在这里肖狩可以放心的派出坦克,给前来进攻的巴尔干同盟联军以迎头痛击。同时飞机在这种地形上也可以轻易的发现巴尔干同盟联军的动向,从而为肖狩提供及时准确的情报,或者对巴尔干同盟联军的重要据点进行空袭打击。

  巴尔干同盟联军自然对肖狩的这个作战方案一无所知,沉醉在空前胜利成果中的塞尔维亚人和门的内哥罗人以及希腊人三方提前结束了休整,为了响应在北线进攻伊斯坦布尔地区的保加利亚人加速扑了过来。而等待这些巴尔干同盟联军的,却不会是他们期待的进一步胜利,而只能是极为惨痛打击的狂风骤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