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品》
天界——巴卡尔宫殿。
“最近收到的祭品不少呢!”巴卡尔说。
“这是好事。”贝里斯克说。
“好事?”巴卡尔问道:“你知道祭品都是些什么吗?”
“臣不知。”贝里斯克说。
“人!”巴卡尔说完,优雅的喝了一口葡萄酒。
《武丁本纪(五)》
对鬼方的战争:
鬼方是比土方更偏北的一个游牧民族。
据说是夏朝的后代。
也就是后来强大的匈奴民族的祖先。
武丁时期对鬼方的战争进行的特别激烈。
激烈的都可以用惨烈来形容。
持续时间也很长,前后达好几年之久。
结果不用说也知道。
最后以商朝胜利而告终。
不过,从以后匈奴的发展来看,武丁只是暂时将鬼方驱赶而解除它对商朝北部的威胁,并没有彻底击溃。
当然,鬼方也就没有灭国。
至于后来的匈奴,那就不是一般的强大了。
这是后话。
《武丁本纪(六)》
对羌方的战争:
羌方是商朝西部的一个部落。
主要活动在东方大陆的西部以及西北部一带。
地广人众,十分强大,其中最重要的两个部落是北羌和马羌。
他们与商朝的关系很不稳定。
有时战,有时和。
武丁对羌方的战争,一次就曾调动一万三千人。
商朝人俘获的羌方人只有很少一部分成为生产者。
上至方伯,下至一般的羌民之中的绝大多数,都在商王频繁地祭祀中充当敬献给神灵的牺牲。
这些灵魂经常游走在天界与地狱之间,导致巴卡尔也有些不耐烦了。
“给我一千年的时间,我也不会杀这么多人啊!”巴卡尔感慨道。
《武丁本纪(七)》
对于新的领土,武丁常常封给诸侯,或直接封给征伐的大将。
有时还会封当地臣服的氏族部落方国首领为侯伯,象犬侯、祝伯等。
当时被封的侯就有五十多个,伯有近四十个,量还不少呢!
这一方面也可说明,被商朝征服的氏族方国可不是一般的多!
没办法,谁让武丁高兴呢?
此外,臣服于商朝的氏族方国,对王朝不仅有贡纳义务,还经常奉命征伐。
比如当时象仓侯虎曾奉王命伐免方,侯告也曾奉王命伐夷方等。
商朝的统治区域,以商朝的都城为中心。
商王族与氏族部落、方国经常联姻。
一般是商朝先通过征伐使之臣服,然后再联姻。
有时候也娶诸侯之女为妃,有时候也会将王室之女嫁于侯伯。
这对巩固商朝与诸侯的关系,加强国家一统的力度,还是比较有效的。
纵观历史,联姻都是国与国联络的一种重要手段,千年以来乐此不疲。
至于为什么?自己想想也知道。
贾文涛曰:“这又何必呢?”
《武丁本纪(八)》
武丁命人在征服的地方建筑城邑,以后就可以再武装殖民。
这对统治新的疆域应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举措。
商朝以后的周朝,也是这么做的。
当然,这是后话。
当时,商朝四周的氏族方国大多数还处于原始落后的游牧生活阶段。
武丁这样做,实际上也算是在这些地区播撒文明的种子。
只能算是吧。
不然,还要怎么说?
《武丁本纪(九)》
武丁是一位名君,武丁之道指的就是贤明的政治。
盘庚迁殷以后,商朝的国力就一直处于上升的阶段。
到了武丁统治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空前发展,国力趋于鼎盛。
武丁是商朝的第23个国王。
据说,武丁年少的时候,他的父亲小乙为了他能成为一个称职的国王,就把他派到外地观察民风、增长见识和锻炼才能。
于是,武丁来到黄河两岸,观察到当地人用甲骨文记录生活,由此他接触到了大量的平民和奴隶。
有时,武丁还和这些人一起参加农业劳动。
这些生活体验,使他了解到生活的艰辛和劳动的不易。
武丁是盘庚以后最好的国王,具有雄才大略和远大的政治理想。
有个叫傅说的贤人,一开始是个奴隶。
他在参加修建工程时,被掌管该项工程的百工发现,于是百工向武丁举荐。
武丁亲自去面见这位贤人,发现他果然谈吐不凡,是一个经世济民的奇才。
武丁为了任用傅说为相,想了很多办法。
他自称梦见圣人,并画出傅说的相貌,令百官去寻找。
百官找到了傅说,商人信鬼,武丁以此方法推举傅说做宰相,贵族们便不敢反对。
后来发现,武丁的做法是非常正确的。
自从傅说被提拔为相后,一心一意辅佐武丁。
帮助武丁大力振兴了政治、经济、文化。
并且还缓和了奴隶的对抗,商朝因此再次复兴起来。
《确实没见过》
武丁治国有方,是商代鼎盛时期很有作为君主,堪称一代明君。
好像好多个故事的开头都是类似这么说的。
他早年生活民间,知嫁穑艰难,继位后志向远大,思兴复殷。
后启用贤人傅说、甘盘为相,国始大治。
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发展达到鼎盛。
据说当年武丁从商都率群臣去西华捕灭蝗灾并体察民情,因积劳成疾病逝西华,并葬于那里。
古时的陵墓规模宏大,有望之如山的说法。
武丁的陵墓就不会太小。
至于陵墓里有什么,我就不介绍了。
毕竟,我不是盗墓的。
你说我没见过?
哈哈……
好吧。
我承认。
我确实没见过。
《不祥之兆》
刚才说到了武丁的去世,武丁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
我想不会。
其实,还没讲几个故事呢。
对于一代明君,没几个故事可是不好的。
因为,这不符合常理。
常理嘛……
那就继续。
由于武丁善于选拔人才,善于任用人才,所以在他的身边,就聚集了众多的名臣。
除了傅说以外,还有甘盘、祖己、犊子等人。
这些人有的也已经提到过了。
有一次,武丁祭祀成汤的时候,一只野孔雀飞到了祭祀用的鼎上叽叽喳喳的啼叫。
在王都的郊外,有一片茂盛的森林,是飞鸟经常栖息的地方。
所以,那只野孔雀才会飞到祭祀用的鼎上叽叽喳喳的啼叫。
这本来就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
但是,武丁却认为:“这是一种不祥之兆!”害怕会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
现在看看,只能认为当时武丁想多了。
祖己见找到了机会,趁机劝谏武丁:“请大王不要担惊,不要害怕。不要担惊呀不要害怕。如今,只要你修好政事,励精图治,勤俭节约,一切不祥之兆自会烟消云散!”
原来当时,武丁用来祭祀的祭品过于丰盛,而祖己担心他流于奢侈,便劝谏如此一番话。
武丁是一个虚心纳谏的君王,非常乐意地接受了祖己的劝谏。
并说:“哈哈……好!”
后来,机智聪明的大臣往往借助自然的异变来劝谏君王,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武丁是不是很好骗,现在已经没人知道。
但仔细想想,这样看来,比有些暴君的行为相比,武丁的虚心纳谏就好太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