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过了几年,陆小曼收到一纸书信,通知她徐志摩的书稿已经全部找到,只是此时不再适宜出版,所以全部退还。暌违已久的书稿重到手中时,陆小曼如获至宝般欣喜若狂,失去徐志摩已是她此生最大的憾事,若是连他留下的精神财富亦不能保护周全,那陆小曼定会自责至死。所以,直到陆小曼临终时分,那份稿件依旧随其左右,保存完好。虽然陆小曼并未能如愿,但值得她欣慰的是,如今市面上大部分的徐志摩全集,皆是以陆小曼当年的这份资料为基础进行编写的。
后来她又相继整理了《西湖记》《眉轩琐语》《一本没有颜色的书》《爱眉小札》《小曼日记》集录成册,总题为《志摩日记》于1947年出版。
在徐志摩的遗像前,总是有一捧正盛不败的花。只因在陆小曼眼中,艳美的鲜花便是徐志摩,他会永远年轻、永远盛放,永不凋零。她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将他纪念,也是以他最爱的方式将他祭奠。若说诗文便是他的生命,那陆小曼所为便是让他的生命尽情延续。
翰墨余迹,风不忍拂干,尘不忍覆盖。于是素笔重提,她接着续写。遗挂在壁,入室想所历,匆匆数载如阊门一过,万事皆空落,只得给不归人一个承诺,那未亡人方能活得磊落。所以他并未爱错,只是没能熬过浮生最痛。
寒灯、孤枕,再一轮皓月、空床。长忆当初,却总是无限凄凉。三春桃李,开不过一夜风霜。嫣红姹紫,刺穿了百褶柔肠。
今丹青口画,残黛无香,只因旧人化行云,却返巫阳。枕前珠泪谁见,已是万点千行。
愿今不负卿,愿卿知己心,愿心重相系,不负如来不负卿……
3.冷香人的墨色
料峭春寒,天地浑然,黄尘漫人间,血泪书茫然。
悱恻情思,缠绵黄泉,长恨熟能怨,誓言空渲染。
她终究不再淡扫蛾眉、粉黛妖娆,岁月让她重新提笔,却又不许她春花秋月、鸳鸯蝴蝶。明镜缺,憔悴损,她仅携一支素笔,却又书尽了无限苍凉。今生背负的太多,重到呼吸也成疾,在悲痛里时过境迁,亦将故事读得通透。她终于决心要留下些什么,至于错对,大方任人戏说,不乱于心,不困于情,自故人亡后,她还有什么可辜负。
“一声声的狂吼从东北里,带来了一阵残酷的秋风,狮虎似的扫荡得,枝头上半枯残枝,飘落在蔓草上乱打转儿,浪花似的卷着往前直跑,你看——它们好像已经有了目标!它们穿过了鲜红的枫林:看枫叶躲在枝头飘摇,好像夸耀它们的消遥?可是不,你看我偏不眼热!那暂时栖身,片刻的停留;但等西北风到,它们不是跟我一样的遭殃,同样的飘荡?不,不,我还是去寻我的方向。它们穿过了乱草与枯枝,凌乱的砾石也挡不了道儿;碧水似的秋月放出了灿烂的光辉,像一盏琉璃的明灯照着它们,去寻——寻它们的目标。那一流绿沉沉的清溪,在那边等着它们去洗涤,满身粘染着的污泥;再送到那浪涛的大海里,永远享受那光明的清辉。”
这是陆小曼发表于1939年10月《南风》杂志上名为《秋叶》的诗作,字里行间透出的都是徐志摩诗歌的韵味。这首诗确是陆小曼写来用于怀念亡夫的作品,也是目前为止发现的唯一一首陆小曼所作的新诗。上半首的秋风、残枝、乱草、砾石,都被她比拟成了自己,道出了自徐志摩死后,她的慌乱与寒凉。沉浮几度,也恰恰是在这迷乱凄苦里,陆小曼又体味到了新的滋味,似是绝处逢生般,她探看着光明所在。于是,在诗的下半首,陆小曼决心摆脱苦闷,寻找新的方向,她穿越荆棘,只为栖身秋月的光辉,琉璃灯火夜,她徜徉于未央暮色,绿意清晰,将她哀魂洗涤,光明的清辉,冲刷着满身风雨。徐志摩留下的文章,给了她独活下去的意义,于是陆小曼编书、作诗,让她的生命重新有了价值。像是跟着他的脚步,成了他的影子,陆小曼的诗,也沾染了徐志摩的哀怨与浓丽。
陆小曼笔名蛮姑、冷香人。她不但能歌善舞、多才多艺,还有极深的古文功底,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译作她皆擅长。
刘海粟曾评价她,写旧时绝句,清新俏丽;写戏剧文章,温藉婉约;写新体小说,诙谐直率。从此足见陆小曼的文学素养。
《皇家饭店》是陆小曼于1947年创作的小说,后被编入《无题集——现代中国女作家小说专集》,也是至今所见陆小曼唯一一部小说。在作品前的作者介绍中有这样的记述:“陆小曼,名眉,江苏人。卒业北平法国圣心学堂。中西文学均有优厚根基,尤以多年研究中国绘画造诣颇深。早年对戏剧甚感兴趣,曾与徐志摩先生合作剧本《卞昆冈》(新月)。亦写散文、小说,如《爱眉小札》(良友)等,文字流利、绮丽,才情潇洒、卓然,唯身体多病,近十年来未尝执笔,仅于绘画孜孜不辍,成就至巨。近为本集撰成短篇小说《皇家饭店》……”
在创作《皇家饭店》时,正值盛夏时节,陆小曼本就身体羸弱,加之炎夏酷热,她终日汗如雨下,几乎刻刻僵卧在床。甚至几度哮喘病发,无力握笔,以致小说《皇家饭店》的大段篇幅都是坐卧于床上完成。
陆小曼还同王亦令合作,翻译了《泰戈尔短篇小说集》《艾格尼丝·格雷》,二人还合作编写了故事《河伯娶妇》。为了纪念徐志摩,陆小曼还相继写了散文《泰戈尔在我家做客——兼忆徐志摩》《遗文编就答君心》《徐志摩诗选序》想来陆小曼应该是极爱诗的,因为她最爱的人一生都钟情于诗意的浪漫。所以她能写出“山鸟忽来啼不歇,声声似劝移家。”能写出:“江山清空我尘土,虽有去路寻无缘。”铅华洗尽,她一身空灵决然。陆小曼有了自己的风骨,那是大悲而后的冷绝。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辗转回首终恍然,最爱犹是那年方宅、榆林、袅袅炊烟。似是那羁鸟依恋旧林,池鱼思念故渊,总是当时携手处,却不见斯人再与她遍游芳丛。
诗画文章皆赋情,也烙上了徐志摩的印记。断魂无据,虽万水千山不知他何处去,却也莫更伤春,只因彼此皆是恹恹多病人。无计消愁,便任由它晚来风急,哪怕凋残了容颜,此心却早已托付异地。陆小曼自称冷香人,清冷一缕余香燃起,只为故人嗅到她暗暗的踪迹。
陆小曼伏案,一手端正楷字力透纸背,她写下:“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而后压在了玻璃板下,再未取出。
或许此生再不能鹣鲽比翼,再不得连理同枝,但将秋心寄云峤,亦足以聊表她情深一网。
碧空黄泉,不知他在哪端,心事慢诉,总怨韶光轻溅。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无怨,却总是暗自拭啼痕。清幽高致,飘逸空灵,那是你醒后的姿态,而你的爱人用生命撞出轰鸣,却只为唤你醒来。
《长恨歌》自当是你的长恨,恨哀欢五载,恨离人不来。今你一身琉璃白,诗意了尘埃。提笔正楷,写下爱无绝衰。
那人若有感知,也早会安慰释然,人间难得有白头,诗意付清秋。
4.赋情丹青
皓腕纤手,墨锭微挪,兼毫力顿,铺陈出山水清秋。
铅华净洗,染尽苍茫,丹青赋情,展一幅倦眼天涯。
一幅山水长卷,一个人从生至死的陪伴。她青砂重绘丹青,用同样的方式与过去挥别。陆小曼是至情至性之人,她笔下的山水也便赋上了她的性情。紫毫生辉,能绘出明月多情;斑斓撞染,能印下桃花生羞;浓墨淡点,便是春浅红怨梦阑珊。
从早期的天然、润泽到晚年的厚遒、苍劲,陆小曼的生活阅历始终影响着她的绘画风格。她师从刘海粟、陈半丁、贺天健等绘画大家。从西洋的风景、写生,到中式的花鸟虫鱼,再至山水国画,陆小曼无不擅长。
陆小曼最为人所称道的便是她的山水画,她也无刻不陶醉在自己所绘的丹青河山之中。自徐志摩去世后,陆小曼一心要完成丈夫的夙愿,立志此后做一个徐志摩希望她成为的人,“做一点认真的事业。”徐志摩生前热爱山水的隽永,她便要以画寄情,将卷卷国画山水,融进她的相思意浓,算是给故人些许安慰。
为了在绘画方面真正有些作为,陆小曼还拜了水墨画大师贺天健为师。为防止陆小曼怠惰,师徒二人间约法三章。“一、老师上门,杂事丢开。二、专心学画,学要所成。三、每月五十大洋,中途不得辍学。”自那之后,陆小曼便一改往日懒散,潜心习画,凝神山水,静看名作,画笔不怠。本就天分甚高,又师从名家,陆小曼的绘画水平日益精湛,以致后来陆小曼“所作山水,秀逸如其人。惟不多作,得者益珍之。”
陆小曼的画作风格多变。《鱼之乐》活泼而灵动,跃然纸上的数条锦鲤颜色各异,游水嬉戏,淡绿的布景铺陈成招摇的水草,见者倾心亦清新。不由吟上一句“夏虫不可语冰者”“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故而意境全出。
《江南春色图》作于1940年,画中景色是徐志摩的故乡。高矮不一的房幢,各自杂陈。不现波澜的水面飘荡着三三两两的小船,墨色江南,烟柳惆怅。石拱小桥是两岸唯一的沟通,浅浅于水面倒映,不胜朦胧。黛间只留一点红,却是点睛的花开,拉扯着静谧与绚烂。想那一定是深深烙在陆小曼眼中的画面,所以她才会如此清晰地搬上画布,又该有多少次的梦回,方得此间的真意,清灵而脱目。
《花到深春》更是一幅佳作,两朵不知名的花开得嚣张,绿叶的簇拥更显艳红的蛊惑。数蝶花间舞,忘却来时路。恰到好处的留白,点到为止的神韵,无不凸显陆小曼的画工与天分。
她还经常与孙雪泥、吴湖帆、应野平等人切磋画艺。赵清阁评价陆小曼的作品道:“清逸雅致,诗意盎然,自然洒脱,韵味无穷,洋溢着书卷气,是文人的风格。”翁瑞午也曾亲自教陆小曼绘画,他师从赵叔孺,擅长书画诗文,自身绘画造诣极高。在与陆小曼切磋时,更是对她悉心指点,所以陆小曼的绘画,在分割布局、着色题词上都极似翁瑞午的风格。
陆小曼的画作后常有“蛮姑作于曼庐”的落款,此中“曼庐”便是“眉轩”,是徐志摩依“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而取。故人不在故地在,总是伤情,陆小曼便索性将书斋更名为“曼庐”。此后画作,也便都提上“曼庐”二字,算是用并不悲伤的方式纪念着他们的过去。
因熟读唐诗宋词,陆小曼还绘制了画册《唐宋人的诗意》。
陈蝶野亲自为其题写册名《小曼女士画唐宋人诗意》。贺天健予以高度评价:“小曼天资超逸,此册实为其最精之作,读竟欣然。”钱瘦铁阅后,挥毫而作:“烟瑕供养。甲戌嘉平之月读小曼之册,神韵满纸,文人慧业,信有然也。”陈雪泥更是题诗一首:“腕底烟云笔底山,胸中丘壑意清闲,道升画里无斤骨,天际真人想象间。”后陈蝶野题跋:“媛介比肩。”从中足见陆小曼的绘画造诣之高超殊然。
自1929年开始,陆小曼便参与筹备成立中国女子书画会的工作。到1936年,陆小曼加入中国女子书画会。1941年,陆小曼在上海大新公司开办个人画展。1949年7月,她的两幅画作入选新中国第一次全国画展。1955年,另有两幅画作被选入全国第二次画展。1958年,陆小曼成为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并加入上海美术家协会。1959年,被全国美协评为“三八红旗手”。
画闲、画骨、画静好山河、画辽碧长空,画月落乌啼,画江枫渔火,画一半残阳,画瘦马黄昏,画不归人,画不还魂,画心碎了无痕。纵观陆小曼的一生,既有西洋油画的浓墨重彩、生辉斑斓,又有中式水墨的清辉浓郁、壮阔波澜。她不甘庸庸碌碌,所以她的画笔从未印下过平凡。
或许她的每一幅作品,都暗含着她的一段心事,所以她的画作常会引人共鸣,让人感怀。那成双的鸳鸯、共舞的蝴蝶,她细细勾勒、轻轻临摹,心底那么艳羡、那么怀念。徐志摩的故乡,曾是最快乐也是最悲伤的地方,可陆小曼也画得那样精细、那样小心翼翼,怕是游园惊梦,怕是叨扰故地。总是不愿画下残花飞絮、沉浮无依,此情可待成追忆,她已再不愿悲伤渲染回忆。
莫道烟月不知人事改,丹青早为人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