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了那么久的路,才知道怎样的景色最适宜停留;见过那么多的美人,才知道哪一种最倾国倾城;读过那么多的书,才知道什么样的语句最扣人心弦;品过那么多的美酒,才知道哪一味最能勾引舌尖,醉人心脾。
这千千万万的积累,仿若都是为了一个人做铺垫。只有听闻她的故事之后,才知道什么是世上最美的风景,什么是最一见倾心的人,什么是最动人心弦的诗,什么是最醉人的甘霖。
这样的风姿,你我无缘一见,其憾不亚于张爱玲的“人生三恨”。海棠无香、鲥鱼多刺、红楼梦未完……徽因走得又那样早。
可是有些东西是永远不会随着伊人消逝的——她的诗歌,她的设计,她的美……
学术之美,各有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真是说不尽,无穷好。
人说每个女人的一生都是一本书,薄厚不一,有小说诗歌散文,精彩纷呈又各有不同。
她的一生终归是一本诗集,书页间还夹着那一年夏天园中采的白色花瓣,香花已枯,那青春的芬芳却永久不散。书中的每个字都是真、善、美的凝结,娟秀的字里行间,都是她盈盈一笑的影子。
每一首小诗都是她的一个侧面,有懵懂时的娇憨,有恋爱中的羞涩,有钻研时的刻苦,有舒适下的恬美,有逆境中的坚强。
每一首小诗都纪念了她生命中的一个重要人士——爱她的人,她爱的人,如同窗上的一个个剪影一般,被第一场新雪打湿,被暖炉中的热气氤氲,只留下模糊的红色。
可是那模糊确实烙在了心底一般,那么难忘。
难忘呵,思成的心内永远难忘。
那年的春风吹面不寒,春雨湿润了少年少女的心。一个亭亭玉立的仙子带着满身的青春气息走进门来,同他的想象完全不同的靓丽活泼。娇羞一笑时,嘴边的笑靥便拉扯住了他的心。
那是思成几十年不能忘怀的初遇,也是他后来凝视病中的爱妻久了,很容易产生的幻觉——那天真的迷人神采,从未从这面颊上消逝一分一毫。
妻子是自己的好,文章是妻子的好。这个妙人如冰雕玉琢,哪一个角度看去,都是完美无瑕、晶莹剔透的。自己前世是修了怎样的福,得与佳人牵手一生。上辈子一定在佛前长跪不起,青灯古佛下诵了万遍的经,才能换来这执子之手,死生相依。
难忘呵,徐志摩的心内永远难忘。
伦敦的细雨沾衣不湿,夹着些梦幻的花香。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耸,她淡淡的笑清雅幽静,却牵扯着他的每一缕心神。心湖有多深,他全然不顾别的,妻子儿女抛在脑后,他甘愿溺死其中。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作为一个女人,能够在另一个男子心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影子,能够让一个男人为她魂牵梦萦,能够让一个诗人写出那样多情的句子。她和他,如同王尔德笔下的夜莺与玫瑰,他就是那小小的鸟儿,宁愿将胸膛抵着蔷薇树上的刺高歌一夜,只为他的血化作树的血,只愿他的魂化作那比鲜血还红的一朵蔷薇。只为了她能看到花的美,看到他比生命更可贵、比博学还要聪明、比权力更为强大的爱情。
难忘呵,金岳霖的心内永远难忘。
那岁花开,小小的院子中间,斑驳的阳光下,栀子花在微风中吐露着芬芳,空气中吞吐的都是花的香气。她就站在花的中间,回眸一笑间,顾盼生辉,满树的花都仿佛在那一瞬间黯淡了颜色。
那是珍藏在金岳霖心底净土的最美好回忆,也是支持他孑然一身走完剩下的路的片段——那个婉约的羞花容颜,在他被泪水浸湿的心底,永远都是花季。
就像是几百年前就已经认识,就像是他们间曾发生过什么故事,就像是林妹妹第一次见宝哥哥。
他骨骼清奇,她弱柳扶风;他秀气温柔,她姣花照水。
他与她第一次见。
她想:这人怎生如此熟悉。
他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那就是爱了,那一瞬,一闪念。
此后的种种泪水欢笑,不过是前生的债,你痴痴傻傻,我偿完便走。
但那一眼,便都抵了。
每个女孩都是真的向往,哪怕只有一眼,也胜过浑浑噩噩一世。
她的风采,自来都是令男人向往,令女人忌妒。没有男子不希望得以接近她的芳泽,也没有女子不希望拥有她的才气与爱情……一个人的身上,怎能同时融合了那么多种不同的魅力,怎能让那么多人为之倾倒,想必并不是偶然。
并非只是她的月貌花容——红颜易老,怎能永远靠一副皮相来久存于世;并非只是她的几段绯闻——传唱之间,再瑰丽的颜色也终究黯淡……
她的才情,她的倔强,她的不服输,她对梦想的辛苦追逐……每一寸光华都是夺人眼球的绚烂,每一丝明艳都是引人流连的钦佩。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合上书本,独自沉静在那样的旖旎中,眼前便浮现出那样一个纤尘不染的白色身影,笑眼弯弯,嘴角轻扬,眉梢眼角说不出的万种风情。
此生注定无缘得见,无缘膜拜那灵性的化身,无缘听闻那薄唇轻启吐出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声音。
可是那许许多多的传说,许许多多的书籍资料,许许多多亲人朋友的回忆,许许多多的文字……必然会在每个人心中,树立一朵白莲映水的形象,就像千滴万点的雨,落在地上,终会聚成一汪春水。
有才也好,无才也罢,建筑也好,文学也罢,都是泡影,明晃晃浮现在眼前的,是那个明眸善睐、巧笑嫣然的民初少女,不管经历世事如何变迁,她依旧穿越几十年悠长岁月,出现在你面前,久久不会散去。
于是,每个人心中便都有一个林徽因,每个人梦中也可以得见一个林徽因。
她再也不在,却永远存在于每个人的梦中。
只要你闭上眼。
闭上眼,就能看见。
看见那美景,烟水脉脉,镜面的湖畔弥漫着静谧,远方昏黄的一两点灯光氤氲了整个夜,所有的美好都可以在这里被发酵、被永久铭刻。杨柳依依,长条如旧,和水面的倒影遥遥相望又依依不舍。花树一棵,落英缤纷,水中倒影也在亲近水面,愈近了,愈近了……最终,花瓣在水面相接触、相融合、相消亡。
只要你闭上眼。
闭上眼,就能看见。
林徽因。
第六节林徽因年谱
1904年1岁
6月10日,生于浙江杭州陆官巷住宅,原籍福建闽侯。祖父林孝恂,光绪己丑科进士,历任浙江海宁、石门、仁和各州县官吏,他曾资助青年赴日留学,多次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徽因父亲林长民,字宗孟,为林孝恂长子,1906年赴日留学,不久回国,在杭州东文学校毕业,后再度赴日早稻田大学,专攻政治法律。林徽因之堂叔林觉民、林尹民均为黄花岗革命烈士。
1909年5岁
迁居蔡官巷一宅院,林徽因随祖父母、姑母等居住此地,由大姑母林泽民启蒙读书。
1912年8岁
林长民在北洋政府任职,居住北京,全家由杭州移居上海,住虹口区金益里,徽因与表姐妹们入附近爱国小学,读二年级,并侍奉祖父。
1913年9岁
林长民被选为众议院议员,任秘书长。母亲何雪媛(1882~1972年,林长民第二夫人,浙江嘉兴人)带妹妹麟趾(后夭折)去北平,住前王公厂旧居,徽因留沪。林长民与三夫人程桂林成婚,另有一说1912年。
1914年10岁
林长民任北京政府国务院参事,全家迁居北京。祖父林孝恂因胆结石症病逝。二娘程桂林生妹燕玉。
1915年11岁
二娘程桂林生弟桓。
1916年12岁
4月,全家迁居天津英租界红道路,林长民仍留北京。
5月,林长民去津,又同二娘程桂林回京。秋,举家由津返京。
9月,在梁启超支持下,林长民参加并组织“宪法研究会”。林徽因与表姐妹们在英国教会办的培华女子中学读书。二娘程桂林生弟恒。
1917年13岁
全家迁居天津,唯徽因留京。后徽因同叔叔林天民至津寓自来水路,诸姑携诸姊继至。林长民由宁归,独自回京。
7月17日,因支持段祺瑞讨伐张勋复辟,林长民被任命为司法总长。
8月,举家由津返京。
11月15日,“安福系”崛起,林不再受重视,辞司法总长之职。
1918年14岁
3月24日,林长民与汤化龙、蓝公武赴日游历。家仍居北京南长街织女桥,徽因自信能编字画目录,及父归,阅之以为不适用,颇暗惭。但徽因料理家事,屡得其父褒奖。林徽因认识梁启超之子梁思成。国际联合协会中国分会成立,林长民是发起人之一,任协会总干事,为国联事务常住欧洲伦敦。
1919年15岁
林长民任巴黎和会观察员,著书立说,抨击亲日派,反对日本承认德国在华权益。二娘程桂林生弟暄。
1920年16岁
春,林长民赴英讲学,林徽因亦随父去读中学。
3月,林长民赴瑞开国联会,由法去英,居阿门二十七号。
7月,林徽因随父到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等地旅行,9月回伦敦,以优异成绩考入St.Mary′sCollege(圣玛莉学院)学习。
9月24日,徐志摩由美到英。
10月上旬,与在伦敦经济学院上学的徐志摩初次相遇。
1921年17岁
8月,徽因随柏烈特全家赴英南海边避暑。林长民独居伦敦。
9月14日,租屋期满,因归期延至10月14日,徽因借住柏烈特家,林长民住他处。
10月14日,徽因随父由英赴法,乘“波罗加”船归国。
11、12月间,林长民、林徽因抵上海,梁启超派人接林徽因回北京,仍进培华女中读书,林长民暂居上海。
1922年18岁
在培华女中读书。
3月,徐志摩赴柏林,经金岳霖、吴经熊做证,与张幼仪离婚。春,林徽因、梁思成婚事“已有成言”,但未定聘。
9月,徐志摩乘船回国,10月15日抵达上海,不久北上来京,林、徐暂告不欢。二娘程桂林生弟垣。
1923年19岁
在培华女中读书。春,新月社在西单石虎胡同七号成立,林长民、林徽因等参加并祝贺。
5月7日,梁思成带梁思永骑摩托车去追赶“国耻日”游行队伍,至南长街口被一大轿车将左腿撞断,住协和医院。彼时林徽因到医院探望。
7月出院后,留下终身残疾。林长民任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他在沪参与反直运动。林徽因经常与表姐王孟瑜、曾语儿参加新月社俱乐部文学、游艺活动,但她不是正式成员。林徽因毕业于培华女中,并考取半官费留学。
1924年20岁
4月23日,印度诗哲泰戈尔来华访问,在日坛草坪讲演,林徽因搀扶上台,徐志摩担任翻译。文载:“林小姐人艳如花,和老诗人挟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荒岛瘦的徐志摩,犹如苍松竹梅的一幅三友图。”一时成为京城美谈。
5月8日,为庆祝泰戈尔先生64岁生日,林徽因、徐志摩等在东单三条协和小礼堂演出泰翁诗剧《齐德拉》,林徽因饰公主齐德拉,徐志摩饰爱神玛达那,林长民饰春神代塔森,梁思成担任布景。演出前,林徽因饰一古装少女恋望“新月”,以示新月社组织的这场演出活动。泰戈尔在京期间,由林徽因、徐志摩等陪同,前往拜会了溥仪、颜惠庆。
6月,林徽因、梁思成、梁思永同往美国留学。林选户外写生和高等代数;梁选水彩静物画、户外写生和三角。
9月,结束康校暑期课程,林、梁同往宾夕法尼亚大学就读,梁进入建筑系,因建筑系不收女生,林改入该校美术系。同月,梁思成母亲李惠仙病故。
1925年21岁
在宾大学习。1月18日,林徽因与闻一多等在美参加“中华戏剧改进社”。
11月22日,郭松龄在滦州倒戈反奉,通电张作霖,林长民受邀为“东北国民军”政务处长。
12月24日,郭部兵败,林长民被流弹击中,死于沈阳西南新民屯,年49岁。
1927年23岁
9月,林徽因结束宾大学业,获得学士学位,后转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G.P.贝克教授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半年。同年,梁思成以硕士学位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在1926~1927年两年中,林被聘为建筑系兼职建筑设计助理教师和美术系兼职设计指导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