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仙侠 > 爱的固守与变迁全文阅读 > 第1卷 第六章 农忙

第1卷 第六章 农忙


  阳春三月,农忙时节。已成为一家之主的吴痕开始张罗着自家农田里的事。吴痕还不熟悉田地里的事情,一切还得请教父亲。父亲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对务农劳作十分熟悉,对各种季节时令烂熟于心。在父亲的指导下,吴痕从集镇农机站买回了农药、稻谷种子等,准备在自家田地里大显身手、大干一场。

  土家族插秧有一些固定的程序和准备工作,包括培育秧苗、耕田、插秧等,每一项工作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首先是培育秧苗。培育秧苗分为几个步骤,第一步是做好育苗基地。吴痕家是传统的农民家庭,农业是他家的主打工作。根据历年的经验和父亲的建议,吴痕很快选择好了培育秧苗的土地,位于自家的菜园中,他家每年都选用这块地培育秧苗。父亲说这块地是家里的传统秧苗培育地,相比其他地方来说,土更肥沃、更松软,每年都用来培育秧苗,培育出来的秧苗很好,能产出更多的稻米。吴痕刨出一块约一米宽,三四米长的地,把周围的土都覆盖在这块地上,将这些土刨得蓬松,这一快三四平方的地显得比周围的地要高一些,四周做好边沟,以防止雨水浸泡。而后吴痕在自家的竹林中坎了一根年岁适中的竹子,将竹子划为小的竹条,两端有序地插在刨出的土地上让其成为拱形状,在拱形状的竹条上盖上地膜,便是一个培育秧苗的温棚。第二步是播种。吴痕把从农机站买回来的稻谷种子打开,先用水浸泡了一天,然后将谷种捞出,拌上少量防腐药,均匀地播撒在土中。春季昼夜温差大,为了保障所培育秧苗得质量,吴痕每天傍晚都会端去两盆热水放在温棚内,增加温棚里的温度,在睡前,再将傍晚放入的水换为热水,就这样连续十余天,待秧苗长出约十公分高的时候,便可移栽到水田里。

  耕田,土家族称为铌田。在稻谷种子成长为秧苗的十多天里,吴痕需要完成耕田。吴痕每天吃完早饭,就牵着耕牛到自家田里去耕田。为了提高耕田效率,耕牛的嘴被套上了用竹条编织成的比牛嘴稍大的笼子,防止耕牛在耕田时食用田埂边上的野草和稻草腐埂中长出的新芽。吴痕家地处山区,耕田用犁,在土家族叫“滑口”。吴痕准备好耕田需要的器具后,将枷锁套在了牛颈部,牛鞭一挥,耕牛便拖着“滑口”前行,吴痕则在后稳住“滑口”,并将其规律的左右摇摆,肥沃的泥便被翻了出来。父亲负责耕牛所需的食用牛草。每天一大早,父亲就得背上背篓,拿上镰刀出门去割草供耕牛早食。早饭后及午饭后父亲都得做同样的事情,每天至少三背篓牛草是父亲必须完成的事。母亲负责打理家里的大小事务,这段时间,她包揽了一家人的伙食,还包揽了家里牲畜的喂养工作以及自家菜园里繁重的农活。利用秧苗十多天的生长期对稻田进行翻泥、磨平,时间显得很紧迫。为了把握好时节,吴痕决定每日早出晚归,午饭就在田间食用。父亲得提前把割好的牛草背到吴痕耕田的地方,以便吴痕吃饭的间隙,耕牛可以食草补充劳力。

  铁男已怀有身孕,所以重活、累活、体力活全家人都不在让她干,这些天,她唯一的任务就是照顾好自己并为吴痕送去午饭。春天的太阳总是特别温柔、暖洋洋的,在阳光的照耀下,树木长出了新芽,小草从地里蹦出地面,春雨一来,小河里的水刷刷的流淌着。铁男把饭菜分别装入铁饭盒内,再把饭盒装进准备好的篮子中,她提着篮子快步向吴痕劳作的地方走去。一路上,桃花、梅花、桐子花等争先开放,小鸟儿在歌唱,清新的空气吸入体内,慢慢的都是春的味道。大自然的美,加之很快见到劳作的吴痕,铁男步伐轻盈,还哼着小曲儿,心中的喜悦被充分的表现出来。

  见到铁男到来,吴痕暂时停下了手中的活。他把牛拴到父亲堆放牛草的地方,然后来到路边铁男所在的位置。铁男打开饭盒,香喷喷的饭菜让肚子早就闹空城计的吴痕直流口水。吴痕大口大口的吃着,已俨然符合劳动者的豪放、不拘束的形象。铁男走到田埂边,采了一朵盛开的鸭子花,取出花心倒插在花瓣埂上,将花瓣放在流水中,花随水动,水流花动,鸭子花像小帆船一样随水流而去,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花香味、泥土味,铁男十分满足,脸上的笑容成了大自然中最美的风景线。铁男慢慢的行走在田埂边,一道微风拂来,吹乱了她的秀发,身着的白色丝料外衣被风撩了起来,吴痕看着铁男,脸色露出的笑容无法掩饰内心的自豪感,虽然耕田很累,但可以看出他是最幸福的人。铁男送来的饭菜,吴痕吃得很香,舍不得剩下一粒米一口汤。饭后,吴痕和铁男在田埂边散步,他们窃窃私语,有说有笑,安静的大自然中,他们的讲话声对方都听得十分清晰,在这片土地中,就属于他们两个人,不被打扰。待耕牛吃完牛草,吴痕又专心的投入到耕田中。铁男收拾好饭盒提着篮子转身向吴痕望去。这位朴实勤劳的青年已成为了家的主心力,她仿佛看到了一片片金黄的稻谷,看到了秋的收获。

  连续几天奋战,吴痕把自家农田翻了一遍。但要适宜插秧,还得将翻开的泥磨平,在这里称作“磨田”。土家族“磨田”是跟“铌田”一样的原理,只是使用的工具由“滑口”变成了“磨耙”。“磨耙”的下方是像钉耙一样的齿,十个左右的齿连成一排,耕牛向前,在“磨耙”的作用下,“滑口”翻开的泥块被磨平。这种磨平的泥便适合插秧。

  插秧,是土家族人的一项重大的劳务活动。到了插秧的时节,邻里之间一般都会约定俗成相互帮忙,按各家的秧苗成长进度和耕田进度轮户插秧。到了吴痕家插秧这天,邻里乡亲很早就来到了吴痕家,简单的吃过早饭,大家便开始干活。在吴痕的带领下,大家来到菜园培育秧苗的地方,在众人的帮忙下,掀开了地膜,一排排长势良好的秧苗展现在大家面前,大家都争先夸赞吴痕第一次培育秧苗技术很好,秧苗长得好,今年一定有好收成。面对大家的夸赞,吴痕十分客气的一一感谢,脸色充满着成就感和胜利的喜悦。大家拔除秧苗装入背篓,而后把秧苗转移到吴痕家的秧田里。

  秧苗不是随意丢撒在稻田里,邻里们都是插秧的好手,有丰富的耕种经验,一把秧苗大致需要多大面积的稻田他们能较精确的估算。手臂力量较大的人,拿着秧苗有序抛撒在田里,秧苗之间抛撒的位置距离大致相等,其精确的估算能力和娴熟的抛撒技术让一旁的人都赞口不绝。抛撒完秧苗后,大家脱掉鞋子,裹起裤腿,纷纷下田正式插秧。为提高插秧效率,大家分成了两组,从稻田中间开始,向两头推进。站在两端的人,牵起了准备好的红色呢绒线,并插入田里。呢绒线的两端分别捆在两根直径约三四公分的木棍上,木棍下端为陀螺形状,方便插入田地里。大家沿着这跟呢绒线插秧,插下的秧苗在田里显得很直、有规律。两队人马鼓足干劲,相互比拼,他们比进度,也比质量。众人齐心协力,秧苗由一双双巧手插入田里,植根沃土,到了秋季,必定谷粒饱满,一片金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