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仙侠 > 小园的核桃树全文阅读 > 第1卷 第二十七章:随谈

第1卷 第二十七章:随谈


  生活中,你用什么姿态面对,就决定你的生活是什么样子。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的思想,你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每天的情绪是什么样子,决定了你这一天或者这一段时间生活是什么样子。

  人们沉寂在自己的故事里无法自拔的时候,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厌倦,当厌倦达到顶峰的时候,开始抱怨,开始攻击亲近的人,甚至开始厌恶自己。生活中太多不如意积累起来,导致情绪郁结。

  人们都习惯于让自己的情绪压抑在内心深处,而不会试着释放出来,或者用错误的方式释放出来,但其实情绪本身并没有得到发泄,从而郁结内心。这种郁结是让人生活过得不快乐的根本原因,所以生活中很多人都会觉得太多烦恼太多忧愁,排解不开。

  农村人都习惯于单调的生活,而又没有城里人的闲情雅致,去欣赏田园风光的高雅,生活在诗人眼里的梦幻里,却终日纠结自己的琐碎。易地而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忧伤,哪怕是没上过学的孩子。而人们往往沉浸在自己的忧伤里而不自知,每个人都能看得到别人的忧伤,并能给予安慰或是诋毁,而自己的忧伤是看不见的。

  真正能够洒脱地面对生活中风风雨雨的人很少,即使再开明的人,遇到足够大的变故的时候,也会有属于自己的忧伤。所以世界上没有真正洒脱的人,如果有,那只是没有真正遇到生活悲哀的人。

  而每天面对同样枯燥乏味的生活,聪明的人选择改变,另一部分人选择继续,或者封闭自我。选择改变的人也许会失败,关键在于失败了是退回原点,还是继续改变。所以人生中充满了选择,每一个选择,哪怕是小小的选择,都能改变一小部分人生轨迹,日积月累就是很大的改变了。“穷则变,变则通”就是这样的,人们固有的习惯和思维方式改变以后,才有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改变。

  每个人都有自己希望成为的样子,或者说是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象里希望中的生活,而当生活达不到自己的想法的时候,烦恼随之而至。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懂得许多的道理,当身边的朋友发生了什么事情,每个人都有很多的言论来安慰对方。然而当局者迷,自己深陷在某一个烦恼的深渊里得时候,往往都会选择性遗忘了这些道理,所以自己会更沉迷。每个人都知道用一种豁达的姿态能让自己的生活更轻松,但终究还是忘记了怎样让自己豁达起来,面临事情的时候,依旧会纠结。

  人们通常更愿意做一个没有思想的人,因为都知道一个人的烦恼来源于思想,没有了思想就没有了困扰,想哭就哭想笑就笑,饿了就吃困了就睡。像个孩子,回归人作为动物的本能,除了吃和性的必要延续,不再思考其他任何让自己彷徨的东西。

  我时常羡慕生活在大山深处的人,宁静的田园劳作,隔绝了世俗的喧嚣,没有了红尘浮华,一切归于简单的生活。虽然他们也有生老病死这些自然规律的困扰,但他们比城市人生活得更踏实,他们的人生没有风云变幻,没有心力交瘁,一切都是按部就班。而正是这种按部就班的生存原则,是城市人苦寻而不得的。

  我从大山走出来,却回不了大山,不是不想,不是不愿,是回不去。我渴望一副健康的身体,让我能在这天地自由驰骋,那我必然是回归大山,回归那生养了我的土地。

  我们都忘记了忘记自己,只有忘记了自己的人才是快乐的,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我们会有不该属于自己的情感,而后奢求更多,于是我们都沉醉在这样的幻觉里,无法自已。

  每个人都在拼命的挣扎,想挣脱身上的束缚和枷锁,这些枷锁都来源于自己的思想和欲望,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思想的人太少。我们需要不断的去寻找自己身上的症结,然后反复的劝说自己,怎样去解脱。这个过程是痛苦的,破茧成蝶的痛苦,挣扎在自己给自己编制的牢笼里,痛不欲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背负的渐渐增多,承受的渐渐增多,于是负重前行,于是身心疲惫,于是伤痕累累,于是想逃离。当我们承受不了太多生活重负的时候,逃离成为了习惯,于是生活反馈给我们的,是更多的重负。

  大山里的农民不知道这些,但他们知道想要丰收,必须要耕地播种,施肥除草,抗旱排涝。这个过程不是那么美丽的,必须承受日晒雨淋的痛苦,承受下来了,秋天的时候土地回报你的才是比别人更丰厚的报酬。。

  生活也需要承受,你承载了属于自己的那一份重负,生活回馈给你的也是美丽的善意。是啊,我们该怎样活着?

  还自己一片宁静,让心顺了自然,余生,回归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