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人类一半是外星人,一半是地球人全文阅读 > 第20章 藏象生命系统(1)

第20章 藏象生命系统(1)


  不论我们是否愿意,但都必须承认一个事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共生体,藏象生命像一棵树一样,枝枝杈杈,潜伏在我们的身体中,我们看似高贵的躯体,其实只是一种工具,就如同寄居蟹的壳一样。我们的所有社会行为,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真正的目的只是为了另一个生命体——藏象生命在服务。

  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事实的原因是,我们不能忽视它的存在,因为我们是个共生体,即使切掉我们的部分肢体,也同样无法摆脱它,我们与它同荣共荣,同辱共辱。正因为有了它们,我们才是人类。既然我们只能接受事实,那么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了解它,并利用它来为自己服务。毕竟这个共生体有着我们人类无法比拟的能量,有着我们无法比拟的智慧。

  那么,了解一个生命应该从哪里开始呢?应该从了解它的能量来源开始。

  (第一节)宇宙生命素

  有人做过一个有趣的统计,地球总人口嘴的面积总和是8平方公里,我们每一次嘴的一张一合间,地球上就会出现8平方公里的空白点,白茫茫、光秃秃的一片,一切能被我们消化的东西都一扫而光。我们为什么要吃呢?道理很简单,我们身体赖以生存的所有能量,都来自饮食,蛋白、脂肪、碳水化合物、糖类、纤维、维生素……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生命的能量。

  那么,藏象生命在我们的身体内部,它“吃”什么呢?

  宇宙运动中的精微物质“精气”

  武侠小说中常有这样的情节:有一少年,家破人亡,苦大仇深,被仇人追杀着亡命深山老林之中。有一天,他饥寒交迫、奄奄一息之时,突然发现远处的山崖上坐着一个老者,对着一轮红日在呼吸吐纳。于是他学着老者的样子,缓缓吐纳,只感觉有一股气在身体游走,忘记了寒冷,也忘记了饥饿。山中无日月,数年匆匆而过,这个少年居然练就了绝世武功,于是下山报仇雪恨,后来竟然当上了武林盟主。

  其实这一情节并非完全出于小说家的编造,在中国文化中本来就有此一说。《太平广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大户人家的奴仆,在主人下葬之时居然喝醉了酒,在墓中沉沉睡去。其他人并不知道他在墓中,于是将大墓封上,将他活埋在墓中。过了一段时间,奴仆醒来,大吃了一惊,但此时哭天抢地也已经晚了。几天过去了,饥饿让他像发了疯一样,啃咬着墓里的一切……就在他快要饥饿而死的时候,借着墓中长明灯最后一丝亮光,他前面发现有一群乌龟,正闭着眼、伸着脖子,大口大口地吸气。于是他学着乌龟的样子吸气,居然感觉不到饥饿。十几年过去了,墓主人的老伴死了,家里人打开大墓合葬,居然发现这个人还活着。于是有人将他的经历总结为“龟息之法”,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后来又发展成为“避谷食气”之术。

  如果我们再追根溯源,这套说法其实来自中医。中医说:“地食人以五味,天食人以六气”,看来我们真的能靠喝西北风活着,也就是说,在空气中确实有某种东西,可以直接转化为我们身体所需要的能量。然而经验告诉我们,人类是不能靠喝西北风活着的,这中间肯定有某种误差。

  其实按照我们对中医的理解,这个误差是不存在的。人类的解剖生理系统不能靠喝西北风活着,这谁都知道,但人类的共生体——藏象系统却就是靠“喝西北风”活着的,当然它吃的不是“风”,而是“精”。

  “精”是中医里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一个最说不清楚的概念,它歧义百出,让人摸不着头脑。有人曾经统计过,在一部《内经》中,关于“精”的具体含义就有13项之多。然而奇怪的是,现代人对“精”的本质的理解好像比较一致。

  当代学者们认为,中医里所说的精气具有哲学含义,它是宇宙中运动着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万物的最原始物质。故精是“精微物质”的说法几乎成了一切中医教科书的通行结论。但这“精微物质”究竟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人们一般都闭口不谈。

  我们对此类定义不感兴趣,因为“精为宇宙的精微物质”的解释,有点像循环概念,其实并没有解释什么,例如“精微”又是什么呢?“精微”是个形容词,是形容某些东西的细小程度的,例如《灵枢·营卫生会》“化其精微”,此“微”就是当形容词来使用的。形容词可以作为定义来用吗?恐怕不能。再说,物质是个极大的概念,宇宙万物都是物质,所以把“精”定义为细小的物质能说明什么呢?有什么意义呢?这实际上是一种极不负责的定义方法,有点糊弄人。

  那么“精”究竟是什么呢?

  《管子·内业》中有一段话谈到了精:“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行于天地间……”、“精也者,气之精也”也就是说“精”这种东西充斥整个宇宙,无处不在,它既可被物体沉积成为物的一部分,又可以像物理学中的粒子一样穿行在宇宙中,但就是无法看到它,更别说抓住它。中国人的天文学真的很奇特,古人们居然可以看到遥远宇宙天际中那些漂泊的粒子,而且这些粒子还可以进入人体,成为藏象系统最原始的能量。其实在中国古代凡是谈到“精”的时候,都将其与宇宙相互联系,这说明“精”原产于宇宙,而不是地球的物质。

  什么是原始的能量呢?大家都知道“原材料”一词的含义,比如说,粮食就是一种原材料,它既可以作为饮食给人提供能量,也可成为制药、造酒及化工原料。石油也是一种原材料,它是燃料、电力、化学工业、制药、食品等等的原料。

  宇宙中漂泊的这些粒子,当它进入第二生理系统后,就变成了某种原料。而五藏既是贮藏车间,也是加工车间,在这里原始的宇宙之精被加工成对藏象系统有益的形式,比如说精可以转化成气——“精化气”;精也可以变成血(赤精)——“精生血”;还可以变成津液等等。离开了这些原料,将意味着死亡。

  中医学脱离地表观察人类生命

  对人体如此重要的“精”究竟是什么呢?也许现代天文学的发展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首先我们想谈一下学习中医过程中的某种感受。大家在学习中医的时候,一定要关注古代天文学,因为中医是一门很奇特的医学,中医与宇宙空间的关系远大于与地球表面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可以将中医称为“天文医学”。

  西医看人类生命,他是站在与我们平行的角度来观察,即西医对生命观察的角度不会离开地球表面。而中医看人类生命,却是站在高高的外层空间,究竟有多高我们说不好,比如说,中医五运六气研究的就是河外星系统与人体五藏之间的关系,其中研究到室女星与五藏的关系。室女星座是个星系统团,中间大约包含2500多个像银河系统这样大的星系,它距离银河系有6000多万光年。

  空间的维度局限了我们对事物的看法,三维空间的生命一定比二维空间的生命更能了解生命的真义。人类迄今为止的所有知识都是站在三维空间里获得的,包括现代医学知识。想想看,如果我们能站在地球之外,太阳系之外,甚至银河系之外,来看待人类的生命,我们的认识角度肯定会很不一样。而中医恰恰就是站在这样一个高度来看待人类生命的。所以对中医的理解绝对不能使用已经习惯的三维空间的思维,必须超越这个思维。

  比如说,对于中医“精”的理解,我们就不能使用平常的思维,必须站在宇宙的高度,将我们的目光投射到遥远的宇宙空间去,因为《管子·内业》已经告诉了我们,精不源于地球的表面,而是源于遥远的宇宙,“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行于天地间……”这一观点也正在被现代科学证实。

  关于生命的起源问题,一直是科学界的一个谜,在地球表面找不到直接证据的情况下,研究人员将注意力转到了宇宙。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天文研究人员就从宇宙光谱中发现,宇宙中存在甲基和氰基等分子。这些分子的电磁辐射不在光学波段,而在厘米、毫米、亚毫米等波段,所以它们可以不受星际物质的吸收与阻挡的影响,而自由穿行于宇宙之中。

  1944年,荷兰科学家范德胡斯特从理论上算出中性氢原子会辐射出21毫米谱线。1957年,美国天文学家汤斯开列出17种可能被观测到的星际分子谱线的清单,此人由于在天文学上的贡献,获得了196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星际有机分子的发现,被列为上个世纪四大天文学发现之一。在以后的年代里,天文学家从宇宙中观测到的分子有:

  1963年10月,首次在仙女座观测到羟基分子光谱;

  1968年,观测到了氨分子、水分子的光谱;

  1969年,又观测到了星际甲醛的有机分子光谱;

  1973年,又发现一种宇宙中广泛存在的有机分子光谱……

  到1994年止,人类一共从宇宙中找到108种天文有机分子,此外还找到了50种由碳、氧、氢等元素组成的同位素,还有一些地球上没有自然样本的有机分子。

  星际有机分子的发现,对研究星际生命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比如说,目前发现的星际分子几乎都是由六种基本元素构成的:氢、氧、碳、氮、硅,这个排列表中的前五种如果加上磷,它们就成了构成地球各种生命的基础资料。再比如说,甲醛分子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转变成氨基酸,而氨基酸则是生命物质的基本组成形式。由于我们还发现了许多尚未辨识的有机分子,它们很可能会组合成多种生命形式。

  其次,这一天文发现还说明,宇宙中到处都充斥着有机分子,它们是构成生命、维持生命的最基本元素。天文学研究表明,这些星际有机分子不能存在于高温的星球中,它们只能存在于温度较低的行星、暗物质、或者宇宙尘埃当中,甚至当恒星爆炸死亡之后,也可生成大量的有机分子。所以在星系与星际之间、恒星与恒星之间,它们的数量非常庞大。这些有机分子,它们随尘埃或气体漂泊,极不稳定,漫游在宇宙当中。

  所以,我们提出“宇宙生命素”的假设。宇宙中漂泊不定的有机分子、或者类似有机分子的生命基本元素,都可称为“宇宙生命素”。我们同时认为,中医的精和气,就是这些源于宇宙的“生命素”,它们也可能是像上面谈到的宇宙有机分子,或者就是我们尚未认识的宇宙生命元素。由于生命的构成不同,所以对宇宙生命素的需要也不相同。人体藏象系统中的生命,它们可能来自于我们不同的地球环境,或者宇宙环境,所以它们需要这种生命素。

  “宇宙生命素”以中国“气”的形式,从四面八方到达地球,据中医的确切记载,宇宙生命素经由五条通道扫过地球运行轨道,年年如此。所以我们推测,在长期的地球生命进化当中,地球生物很可能已经进化出某种接受、贮藏、转化这些生命素的机能,否则就是资源的极大浪费。有两个例子可以说明宇宙生命素可以到达地球表面:

  美国芝加哥的一位医生,名叫威格尔斯沃思,他曾经在阿肯色作过一次实验。他用铝做成几个盒子,并在这些盒子中装上同样的土壤,然后将一些盒子放到漆黑的酒窖中的通风管下,并用几根分开的铜丝与外面阳光下的金属相连,而另一些盒子则未与任何导体相连,同样也放到漆黑的酒窖中。然后威格尔斯沃思在两组盒子内种下同样的稻种,结果,用铜丝与外面相连的盒子中的稻种都发芽了,而另外一组盒子则没有发芽,种子很快就烂掉了。

  1971年10月,美国电子工程师乔治·劳伦斯在一处半沙漠地带做实验,想证明植物也可以通过电子来获得营养,他所使用的仪器与测谎仪相类似,不用与植物连接就能够捕捉到生命的信号。正在实验休息时,突然仪器接收到了生命的信号,可是此时的仪器并没有对准任何生命,而是指向天空,信号延续了一个半小时。这说明生命的信号来自天空。

  1972年4月,劳伦斯带着改进后的仪器,来到了莫哈维沙漠的中部,这里30平方公里的范围都被火山熔岩覆盖,寸草不生。劳伦斯挑了一个23英尺高的火山山包,将仪器对准了大熊星座,他要证实上一次的实验。不久,他再一次听到生命的信号从空中传来。

  这种“宇宙生命素”,极像我们正在谈到的精,它“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行于天地间”。所以我们对精的定义是这样的:中医之“精”就是被人体吸纳的宇宙生命素,它是人体藏象系统——第二生理系统的原始能量形式。

  (第二节)中医里的气是“宇宙之精”

  中医的难懂,除了指导思想以外,最让人头痛的是它的概念。中医里的许多概念都是相互交错、互相涵盖,一词多义。有人曾经统计过,中医理论名词的多义率高达15.8%左右,而现代科学允许的概念的多义率只有0.3%。如此一来,绝大部分的情况下我们都是望文生义。

  中医里有“精”这个概念,但同时也有“气”这个概念。这两个概念在某种情况下含义相互交错,但在某种情况下又完全同义。

  在初次接触中医时,人们往往容易将中医的气理解为空气,其实这是错误的。中医的气指的是“宇宙之精”,而不是平常意义下的空气,但“宇宙之精”又确确实实夹杂在空气当中。所以我们只好这样来理解:凡是人呼吸的都是空气,凡是藏象生命需要的都是宇宙之精。中医里谈到的气,绝大部分都属于后一种。

  上一节我们提出了一个新概念:气就是宇宙精气,它是一切生命之源,故称宇宙生命素。它飘荡在我们人体之外,充斥在整个宇宙之中。气又可分为两大类,人体内之气与人体外之气,而人体以外的气又可分为天之气、地之气两种。

  天之气

  让我们将天之“气”想象成风吧!

  当我们站在旷野中时,风从四面八方吹来,时大时小,轻拂着我们的脸庞,掀动着我们的衣角。我们能感觉到风中的湿气,也能体会到风中的温暖,更能触摸到风的压力。突然,风变了,阵阵萧杀之气挟风而来,寒冷刺骨。

  随着对风的认识,我们知道了更多关于风的故事:看天气预报时,得知有一股冷空气正在南下,屏幕上就会有一个箭头,指示冷空气南下的路径,标识着风的走向。这说明风有走向,也有通道;春暖花开之际,我们到野地踏青,原本微风习习,突然平地会出现一股旋风,劈头盖脸卷来,搞得人满身灰土,老人们称它为贼风,因为它来得诡秘;预报说明天午后有五级大风,可清早起床出门就遇到七级大风,说明风来有迟早、风来有大小……

  让我们保留住关于风的知识,来研究一下人体外之气。

  风是空气的波动,空气无所不在。宇宙的精气也跟空气一样,充斥在整个宇宙中,当宇宙精气波动时,就称之为气,此为天之气。气与风一样,也有通道、迟早、大小之分,还有风寒暑湿燥火热等特性。

  尽管宇宙精气无所不在,充斥整个宇宙。但影响我们地球的宇宙精气则是可数的,它们形成五条通道,每年扫过地球的公转轨道,进而影响我们人类的生老病死。这五条通道是:苍天之气、黅天之气、丹天之气、玄天之气、素天之气。《内经·五运行大论》中对这五种气有专门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