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人类一半是外星人,一半是地球人全文阅读 > 第40章 藏象生命就是人类的灵魂(6)

第40章 藏象生命就是人类的灵魂(6)


  从生物学的角度讲,不受控制的情绪变化对人类的生存也将造成直接的危害。地球上的其它生物,包括灵长类动物,它们的行为一般受本能的支配,而人类的行为则受情绪的支配,这也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情绪支配行为,而行为最终会影响人们的生存状态。比如说,有人与他的好朋友一起出去打猎,途中迎头遇见一群饿狼,他的朋友不幸遇难,被狼群撕得粉碎。这个人当时一定很痛苦,也很愤怒,但如果他不控制住情绪,硬要找狼群拼命,那么结果将是悲惨的。最好的选择是控制住愤怒的情绪,就近爬上身边的大树。

  从社会的角度而言,不受控制的情绪同样会危及生存。一个人在单位被上司误解而遭到严厉的批评,此刻这个人一定很伤心、冤屈,如果任凭情绪暴发,有可能就得罪了领导而下岗,经济没有了来源,危及到生存状态。这类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更有甚者,为一点小事而杀人,最后被执行死刑。

  所以人类的情感方式必须加以控制,一方面这样做对解剖肉体有好处,更重要的是对藏象生命体有重大关系。因为藏象生命的精神主体负着在阳气上,当大脑情致变化太大时,阳气的消耗量就增大,势必会危及藏象生命体的存在。

  尽管人类的大脑情致变化多端,难以预测,但就整个人类情致而言,它还是有一定的规矩,它也受某些东西的制约,这就是模式。人类大脑中的模式有很多,比如思维模式、情感模式、行为模式、性格模式等等,这些模式制约着情致的变化,也制约着行为的方式。这些模式可以统称为思维模式。

  每个人的思维模式,在大同中都存在小异,而这些微小的差异却成就了千千万万不同的生活道路。例如,有的人在思维上偏向逻辑性,这些人最后从事了科学工作;但有些人在思维上偏向形象性,这些人最后成了艺术家;还有的人思维上擅长想象力,这些人都成了文学家。对待相同的事务,不同思想模式的人有不同的表现。

  无论对于社会还是个人而言,模式本身是不稳定的,它的可塑性极强。然而,尽管思维模式随周遭的变化而变化,但社会与个人在同样的环境下、同样的文化背景下,并没有变得千头一面,这个世界还是那样的丰富多彩,所以差异还是最根本的,这是客观事实。这说明,在我们人类思想模式的背后,还有一个不可轻易改变的东西,是它决定着我们变化的方向,是它最终决定了差异所在。这个东西,我们可以将它称为心理平台。

  心理平台就像是盖楼房的基础,楼房则像是思维模式,基础制约着高楼。在一定的基础上,楼房的形态可以各不相同,可以是摩天大楼,也可以是低矮的平房,甚至还可以折了重建,将方形的房子改建为圆形的房子。但无论如何变化,都不能超越基础,否则建起来的就是危房。每个人的心理平台都不相同,而且它具有超稳定性,伴随人的终生。

  那么,心理平台也好,思想模式也罢,他们最主要的功能是什么呢?

  心理学的问题不能仅局限于精神的范畴里,作为一个人,我们的心理结构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生理系统服务的,如果不服务于这个大局,心理结构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以往的心理学研究,往往不注重心理服务生理的事实,单纯地去研究人们的心理,从而使心理学有变成新玄学的可能。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我们认为,心理平台或者思想模式,从本质上说都是为了确保藏象生命体的平衡与稳定,这是人类身体健康的基础,也是人们生存下去的根本需要。因此,心理平台或者思想模式最基础的作用就是制约情志的变化,控制由情志变化产生的冲击波,达到心理平衡稳定的目标,进而健康地实现人们的生存理想。

  心理平台和思想模式是怎么来的呢?

  有一个人来到一片沼泽地,四面都是沼泽,只有中间有一个极小极小的岛,他要在这片沼泽中生存下去,就必须在这个小岛上居住下来。于是,他开始盖房子。但无论他多么努力,这个小岛的面积限制了他盖房的规模,在规模上他没有任何选择。在这个岛上,他可以任意建造他喜欢的房屋样式,或者是楼房,或者是平房,但就是不能超越这个小岛,否则他建的房子就是危房。

  我们可以将心理平台比做沼泽中的小岛,而将人类的思想模式比做小岛的房屋。严格地说,人类的心理平台和思想模式,来自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人类的心理平台源自藏象生命体的精神主体,而人类的思想模式则源于大脑精神主体。心理平台制约着思想模式,而思想模式则服务于心理平台。但两者的共同目标却是相同的,那就是为了规范与制约人类的情志变化,达到藏象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也可以说,人类的心理平台是先天,而思想模式则是在平台的基础上后天建立起来的。

  心理平台对思想模式有制约与控制的作用。当外界压力造成模式与平台冲突时,即模式不能体现平台需要时,心理平台会促使大脑模式发生改变,以解决冲突。例如,邓蒂斯入狱前与出狱后,思想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都是为了缓解模式与平台的冲突,重建个人内心的平衡。当模式与平台的冲突无法缓解时,平台会促使模式最终崩溃,在极度混乱中寻求平衡,精神病患者往往属于后一种,这也是两害相较取其轻的原则。

  那么,为什么藏象生命与大脑的沟通总是在睡眠状态呢?

  梦的遗忘机制

  就我们所知,几乎所有的梦都发生在人们睡眠之中,一般都在夜里。虽然有些人会做白日梦,但这种梦严格地说也是在类似睡眠状态下发生的,即看似觉醒的人会突然出现短暂的睡眠,在那一瞬间,一个梦境出现在大脑中,形成了白日梦。

  为什么梦只出现在睡眠状态中呢?那就要明白睡眠时人类大脑思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人在睡眠时,最大的特点就是思维与意识处于休息状态,大脑皮层处于全面抑制状态,神经之间的联系被阻断。不论多么聪明的人,在睡着之后都一样没有了意识,没有了理性。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人在觉醒状态下,人类固有的意识是排斥梦境的。换句话说,人类大脑中的理性与逻辑恰恰就是藏象生命与人类精神沟通的最大障碍。我们先来看以下的图示:

  正如图示显示的那样,在白天,大脑精神主体与五藏神的精神主体之间,存在一道障碍物,我们将它形容为砖墙,这堵砖墙限制了两者在白天正常交流。那么这堵砖墙是什么呢?它是如何形成的呢?

  我们说大脑精神与五藏神精神是两个独立的主体,各自有不同的存在形式。如果我们将大脑精神主体特征概括为理性(核心是逻辑),那么五藏神精神主体的特征就是非理性(与大脑理性相对应而言)。所以,大脑的理性对于五藏神而言就是砖墙。白天,大脑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它的理性思维就像是一排排哨兵,严格禁止五藏神的进入,这也是大脑系统独立性的一种表现。而当夜晚之时,大脑理性休息了,这堵砖墙也就不存在了,所以藏象系统只有在夜晚才可以进入大脑意识中。

  这堵砖墙是怎么形成的呢?学习!我们每一个人一生中都在学习,今天掌握一条定理、明天学习一条规律。每一条定理、每一条规律都是一块砖头,学习得越多,大脑里的条条框框就越多,砖墙也就越厚,我们与五藏神的沟通也就越困难。其实在白天心静下来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透过砖墙感知五藏神那股混混沌沌的精神潜流,虽然不真切,但确实可以感知到。只是我们白天需要处理许多信息,根本无法让大脑安静下来。

  或者有人问:学习难道不好吗?我们不知道怎么回答。其实我们对世界的认识都源于我们的提问方法,如果方法有误,那么世界展示给我们的就是个变形的世界,但在提问方法的范围内它却是真实的。另一方面,人类在认识世界中形成的定理、规律等越多,表面看来我们的认识能力加深了,但其实是限制了我们的认识能力。所以对这个问题真的不好回答。

  此时,我们想起了古代印度人的一些看法,《尤婆尼沙》说:“自我的获得不是凭借学习,也不是凭借天才和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让一切婆罗门弃绝学习而返回童稚状态吧!”《奥义书》也说:“有自知之明的婆罗门打开了感觉的大门,并使之转向外在的大门,因此,人类只知道观察外部的世界。然而,有些闭目反思和企盼不朽的智者却看到了那隐秘的自我。”甚至中国的老子也提倡“弃智绝学”。

  是从理论上说,人幼儿时期大脑精神与五藏神精神之间的联系比较容易,因为他们此时的大脑中并没有太多的规范。历史上有不少记载说明,人的幼年时期自然出现所谓特异功能的概率极高,其原因就在这里。然而,随着年龄的增加,学习内容的扩展,人与五藏神之间的沟通就困难起来,相对地说,成人如果不经过一番努力,很难出现特异功能。我们认为,所谓的特异功能,其实就是在觉醒状态下达到了与藏象生命体某方面沟通的表现,而梦则是在无意识状态下的沟通表现。

  此外,就一些记载看,许多人是在大病一场中或者其后出现了特异功能,目前人们都从病中幻觉的角度解释,其实还有另一个解释。病的本身在人类觉醒状态下阻断了大脑间的一些神经联系,从而在一段时间里,造成了理性水平的大幅度降低,为两个精神世界的沟通提供了有利条件。从智力水平而言,越是反映迟钝的人,越是容易沟通,其实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学习就是垒高墙”并没有绝对性,它只是针对绝大多数人而言的。大部分的人学习就是在垒高墙,因为他们只是学习了许多表面的东西,并没有真正融会贯通,也就是缺少悟性。真正的大智者,他们的学习则完全不同,他们不是在垒墙,而是在砸墙,他们读的每一本书,都是拆除墙上的一块砖。在他们看来,书不是越读越厚,而是越读越薄。能将一门学科的知识总结成几页纸,那一定是大师;能将一门学科总结成三句话,那就是圣人了。真正的大智者,可能就是佛陀或者老子那样的人,他们从学习中突破了高墙,最后超凡入圣。

  《周礼》说:“太卜掌三梦之法”疏云:“梦者,人精神所寤可占者。”《疏》:“谓人之寐,形魄不动而精神寤见,觉而占之。”《论衡》中更是明确地说:“梦者,占者谓之魂行。”我们以前觉得这个解释虽然充满迷信色彩,但从中医的角度看,它恰恰是中医梦机理的正确表述,“魂”在此指的就是中医藏象五神——神魂魄意志,即为另一个精神主体。其中“行”字用得最好,说明五藏神对梦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它是主动促使梦的形成。

  当人们从梦中醒来时,大脑精神主体立刻接管了失守的系统,中间的砖墙陡然出现,隔断了两个精神主体之间的交流。于是许多梦被在清醒的瞬间遗忘,这就是梦的遗忘机制。

  (第七节)有时梦境指引人类前行

  荣格曾说:每一个梦,都是一封没有阅读的原始人的来信。这个“原始人”其实就是人类过去历史的全部精神的浓缩,也就是“集体潜意识”。

  我们认为,每一个梦,都是藏象生命参与人类生命的一则公告,其中包含了指导我们化险为夷、摆脱困境、趋利避害、超凡脱俗的各种信息,只要善加利用,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就辉煌的生命。

  梦好像一个图书管理员

  图书馆里,每天都会有大量的新书涌入,这些书来自世界各地,有的精彩,有的平庸,甚至有的语无伦次。而图书馆的管理员每天的工作是这样安排的:上午他浏览所有涌入的新书,这些书他都得匆匆看一遍,以了解书的来路与大致内容;下午他开始给这些图书分类,哪些图书有重要价值需要好好保存,而哪些属于垃圾性图书可以随手扔掉;晚上他开始在分类的基础上,为那些重要的图书编写提要。

  我们每天的梦就类似于上面这位图书管理员的工作。睡眠研究发现,人的睡眠可以大致分为三段,每一段都会出现不同内容的梦:在第一、第二波的REM睡眠中,我们的梦大多数是白天经历的重现,好像图书管理员上午浏览新书一样;在第三、第四波REM睡眠中,我们的梦大多数与儿童时期的经历、感受有关,正如图书管理员下午对新书分类一般;第五波REM睡眠出现在凌晨,此时我们的梦中往事与近事纠缠在一起,充满了隐喻和象征,正像图书管理员晚上编写新书提要一个样。

  好啦!现在正是每天晚上的十一点钟,人类大脑意识打了个长长一个哈欠,开始进入睡眠。而心理平台则像图书管理员一样刚刚上班,眼前堆着一大堆梦者白天刚刚经历过的事情,就如同来自世界各地的新书。他坐下来,顺手取过一个小事件,开始翻看起来,一天的工作就这样开始了。可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乔纳森·温森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梦是对人们白天信息的处理过程,梦有对白天信息进行判断、评估的功能,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哪些材料需要永久保存,而哪些材料需要短时间保留。温森进一步认为,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新人们的生存策略。为什么要有选择性地保留呢?那是因为人的大脑并不是无限的,如果一个人将一生的所有信息都完整保留下来,那就需要一个十分巨大的大脑,估计那个人的头有一辆小推车那么大。

  阿德勒认为,浅睡中的梦是白天思维的延续,人在睡眠前的那一会,会想到一些事情,这些事绝大多数都是近期的事件。在默想的过程中,我们不知不觉入睡了,但思维的惯性首先出现在梦中,以我们白天经历过的、感受过的事件为主题,创造出一个活灵活现的梦。比如说,考试的学生,常常会梦见老师与同学,甚至可以梦见清晰的考试场景。许多人也会在晚上梦中,做他白天关心而没有做完的工作。

  梦每天都在检索我们白天的经历,这完全不需要证明,因为晚饭后打个盹醒来时,都会清楚地记得,梦里正在拼命沿一条走廊奔跑,而两边都是办公室。这恰恰是他白天在公司里紧张工作的写照。这可以说是梦最日常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如同我们每天都要吃饭、睡觉、上厕所一样。

  问题在于:梦为什么要检索我们白天的经历?它以什么方式检索白天的经历?它判断、评估的标准又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