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鬼谷子大全集全文阅读 > 第6章 上卷(6)

第6章 上卷(6)


薛宣对谢游的傲慢态度一清二楚,当即发出正式公文,对他进行公开的指责,公文中这样写道:“告栎阳令:你手下的县吏和百姓告发你治理县政细琐苛刻,随意贬罚吏民,被罚做苦差的竟高达千人以上;用不正当的手段聚敛钱财数十万,供私自大兴土木之用;又听任富吏隐瞒、操纵物品价格。以上所有事情已经全部调查清楚,我本来想派遣官吏前来审讯此案,但又怕辜负了当初推荐你的人,以致给儒士们带来耻辱,所以暂时停止你的县令职务。孔子有云:‘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希望你能多多反思。”

谢游见到公文后,只得灰溜溜地辞官而去了。

“阴阳相求”,软硬兼施,就是说要针对不同的对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采取不同的惩治方法。因高陵县令杨湛已有悔过之心,所以薛宣顺水推舟,双方心照不宣,让他在自己的罪状前悔过,不露声色地处理好了这方面的问题。而栎阳县令谢游非但无悔过之心,而且还不把薛宣放在眼里,所以薛宣以硬对硬,将罪证扔给他,公然免去了他的官职。就这样,薛宣软硬兼施,一拉一打,捭阖之术运用的力度可谓恰到好处。

管仲入情入理逐佞臣

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后,齐国在管仲的治理下日益富强,管仲也被尊称为“仲父”。

不幸的是,管仲年事日高,重病缠身,连专程来探望他的齐桓公看到其病中的凄凉情状,也不由得悲从中来,在一旁暗自垂泪。

管仲见了对齐桓公说道:“我恐怕不久于人世了,再也不能为您效劳了。您也应该考虑一下,提拔一个合适的人选来填补相国的空缺之位。”

齐桓公答道:“在您病重的这些日子我也想过,但除了您之外,寡人实在是不知道该把国政交给哪一位才放心!或者您觉得鲍叔牙怎么样?”鲍叔牙算得上是管仲最好的朋友,同时也是管仲的恩人。

听见齐桓公这样问,管仲立即回答道:“鲍叔牙此人德才兼备,但可惜他不适合做相国。因他对别人的过错和缺点深恶痛绝,一旦留下坏印象,就牢记在心,久久难忘。作为一个相国,如果像这样没有虚怀若谷的宽广胸襟,又怎能协同上下、与其他大臣和睦相处呢?而如果连这一点也不能做到,又怎能领袖群臣协助君王处理好国政呢?”

(8 齐桓公)

“那易牙可以吗?”齐桓公又提出了一个名字。

管仲马上摇头,说道:“我正要提醒您呢,易牙、竖刁、开方这三个人千万不能托以重任!”

齐桓公大吃一惊,连忙问道:“这是为什么?举国上下都知道他们三人对我忠心耿耿啊!”

“我也知道易牙曾经把自己的孩子杀了,蒸熟了饱您的口福。但是正所谓‘道是平常心’,他能有这样超乎常情常理的举动,恐怕不是什么好事!”

“但是他爱我胜于爱子,对我仁至义尽,这难道还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吗?”齐桓当然有些不解。

“常言道:‘虎毒不食子’,今天他能对自己的亲生骨肉下毒手,那他明天对您还有什么做不出来的呢?”

桓公又问:“那么竖刁呢?为了能侍候寡人,他阉割进宫,不惜自己的身体来向寡人尽忠,这应该没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吧?”

“这样的人连受之父母的身体发肤都不爱惜,对自己都能如此狠心,到关键时刻难道不会摧残君主您吗?”

桓公接着提起开方,问管仲:“他乃堂堂卫国公子,却舍得抛弃尊贵的地位,甘愿做寡人的臣子;人情莫亲于父母,而他父母去世时,他却忙于辅佐我竟然没有回去奔丧。如此忠心日月可鉴,对他,我是没有半点怀疑的!”

“他舍弃富贵必定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富贵。您想想,一个人对自己的生身父母尚且如此,

您能指望他一心一意地回报他人的恩情吗?恳请君主您不要一味地因为那些人的特殊言行而感动。异于常情之举,必定暗藏非常之企图!”

桓公觉得管仲所言入情入理,于是把他的嘱咐铭记于心,渐渐地疏远了那三个人。

鬼谷子说的“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其言下之意就是说对于你所了解的人,可以擢用,也可以废黜;可以使其低贱,也可以使其富贵。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管仲在以平常心洞察出隐藏在齐桓公身边的小人的险恶时,入情入理地力劝其切不可重用此等佞臣,可以说是为齐桓公预先除去了莫大的隐患。

不拒绝“自己的东西”

威尔森是专门为一家花样设计室推销草图的推销员,而他的工作对象则主要是那些服装设计师和纺织品制造商。这段时间内,一连三个月,他每个礼拜都去拜访纽约一位著名的服装设计师。威尔森不止一次地对朋友诉苦道:“他从来不会拒绝我,每次接见我也都表现得很热情,可是他也从来不买我推销的那些图纸。他总是很有礼貌地跟我谈话,而且还很仔细地看我带去的东西,可是到了最后总是那句话:‘威尔森,我看我们是做不成这笔生意了。’”

就这样经过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威尔森终于总结出了经验:原来是因为自己太遵循那老一套的推销方法了,每次一见到客户就拿出自己的图纸,滔滔不绝地说开了,讲它的构思、创意,新奇在何处,该用到什么地方……客户都听得烦了,绝大多数都是出于礼貌才忍耐着听他说完的。威尔森认识到这种方法确实已经太落后了,迫切需要改进。于是他下定决心,每个星期都抽出一些时间去看处世方面的书,思考为人处世的哲学。

过了不多久,他还真想出了对付那位难缠的服装设计师的方法。他了解到那位服装设计师其实比较自负,别人设计的东西他大多看不上眼。于是威尔森便绘了几张尚未完成的设计草图来到这位设计师的办公室,陈恳地问道:“鲍勃先生,如果你愿意的话,能否帮我一个小忙?”同时恭敬地递上那几份准备好的草图,对服装设计师说:“这里有几张我们尚未完成的草图,能否请你不吝赐教,指点我们应该如何把它们完成才能对你更有用处呢?”对方闻言接过图纸仔细地看了看,发现设计人的初衷很有创意,就答复道:“威尔森,你把这些图纸留在这里让我看看吧。”

几天过去了,威尔森再次来到他的办公室,服装设计师对这几张图纸提出了一些建议。威尔森用笔记了下来,然后回去按照其意思很快就把草图完成了。结果是服装设计师再次看后大为满意,全部接受了。

从那之后,威尔森总是记得征求这位买主的意见,然后根据他的意见制作图纸。这位买主非常满意,连续订购了许多图纸,威尔森也从中赚取了不少的佣金。“我现在才算彻底明白了,为什么以前那么多天都投资进去了我还不能和他做成买卖。”威尔森恍然大悟地说,“我以前总是不停地催促他快买,说这对他有用、那对他有好处而他总是不以为然,不是说这不合适,就是说那不新颖。现在我只是按照他的意思去做,而他也由此觉得这就是他自己创造的,满足了他的心理需求——自我表现欲。因为他不能拒绝‘他自己的’东西,这就变成了他要而不是我勉强推销了,工作起来自然就容易多了。”

所以,对于推销员来说,应该把顾客推到台前,而自己则隐身幕后。如果把产品和顾客自身的感受联系在一起,就能让他们更乐于接受,采用这种手段无疑会让事情进展得更顺利,业绩也就随之大大提高了。同样的道理,在为人处世方面,很多时候也应如此,要想“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我们不妨“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有守,先从其志。”这样顺着别人的思路来,先顺其意后观其变,渐渐演化为促成与对方合作的一个前提和推动力量,往往能让交往无阻无碍,办事顺顺利利。

反应第二

(9 手挥五弦,目送归鸿)

【本篇提要】

所谓“反”,指反复试探,而“应”,则指对方回应。在第一篇捭阖术的统领下,本篇反应术的论述可以说更具体,针对性、可操作性也更强。它主要讨论了考察事物和了解别人的方法论问题,需要运用者具备更灵活多变的头脑以及更出神入化的言说技巧。

一开篇,本文就首先提出要运用历史的、发展的、辩证的眼光去考察事物、看待问题,学会以今推古,以古察今。

接着,文中详细论述了如何运用反应术去了解别人的三种方法:其一,乃静听法,即言自己要保持沉默,静下心来认真听取别人的言语,从中仔细体察对方的真正意图,就像张网捕兽一样静心捕捉别人的言辞与志意。其二,乃反听法,即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发出信息,或投石问路,或打草惊蛇,或欲擒故纵,以试探对方;要巧妙地用言语、动作、表象等去拨动对方,并观察研究他的反应,再仔细分析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而侦知对方的真情实意。其三,乃以己推人法,因为人都是有共性的,了解别人最好的方法就是从了解自己开始,自知而后才可利用自己在某事、某物、某种情况下的心理反应、态度、应对方法等去推想、推知别人。能够这样把知己和知彼结合起来,便达到反应术的高境界了。

综观全文,本篇对于反听法,即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探知别人志意的方法,论述得较为详尽,表明了文章的重心所在。这无疑与贯穿《鬼谷子》全书的主导思想是一致的,即自始至终强调发挥施术者的主观能动性去拨动局势、掌控局势,以便最终实现自己的目的。

【原典】

(一)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①。反以观往,覆以验来②;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此。动静虚实之理,不合来今,反古而求之③。事有反而得覆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④。

【注释】

①大化:指天地万物的造化。无形:没有形迹,这里指天下大道,即自然界和人世社会阴阳变化的基本规律。

②反:同“返”,返回,回顾。往:过去的,指历史。来:未来之事。

③动静:运动与静止,这里代指世间一切事件。虚实:代指世界上一切物质。合:符合,适合。

④事有反而得覆者:即言世界上的一切事理都可以通过返复于过去而推求之。

【译文】

从古到今,天地间万事万物的生成变化,都是与无形而又无处不在的大道一起共生的。通过对大道的掌握运用,我们可以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反观过去,检验现在;熟悉这类事物,了解那类事物。世界上万事万物的道理,若与现今不符合,我们可以回溯到历史的长河中去探求原因。大道一体,古今一致,世界上的一切事理都可以通过返复于过去而推求考察之,这就是圣人的言下之意,我们不可以不详细审察研究。

【原典】

(二)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①。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②。言有象,事有比③。其有象比,以观其次④。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⑤。其犹张罝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⑥。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常持其网驱之。

【注释】

①因:顺着,依循。

②不合:不合理,前后矛盾。 反:反问,反诘。 应:应答,回应,反应。

③象:这里指言辞中涉及到的某类物象。比:类比,类推。

④次:后边的,下边的。此处指言下之意。

⑤无形:指上文所说的“静”、“己默”。钓语:如钓鱼投饵一般,在交谈时引诱出对方的话头。得人实:得到对方的实情。

⑥会:汇合,聚合。指野兽经常出没之处。司:同“伺”,守望,等待。

【译文】

别人在侃侃而谈,是动;自己沉默听辞,是静。可以根据别人的言论,来探听其中蕴含的深意。如果发现了对方的言辞中又前后矛盾之处,就要马上提出诘难探求其真意,对方的真情必然在应对中有所透露。别人的言辞中包容有丰富的意象,其说的事物也可以类推到其他同类事物。因而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些物象和类推出的事物去考察在它们背后所隐藏着的谈话者的意图。象,是言辞中涉及到的事物实质的外在表象;比,是言辞中事物可以类推出的同类事物。我们就这样以静默来探求别人的言辞意图,就好比用饵钓鱼一样,通过引诱对方说出我们想要知道的事,从而掌握对方的真实情况。这又像多张一些捕兽之网等待猎物投奔一样,多用反诘之语去多方试探。一旦方法得当,符合情理,对方必然会自己吐露实情,这便是诱引别人真实情况的罗网。应常用这样的钓人方法去驱遣、掌握他人。

【原典】

(三)

其言无比,乃为之变,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①。己反往,彼覆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②。重之袭之,反之覆之,万事不失其辞③。圣人所愚智,事皆不疑④。故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⑤。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⑥。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⑦。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⑧。同声相呼,实理同归⑨。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皆以先定为之法则⑩。以反求覆,观其所托11。故用此者,己欲平静,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雄雌。虽非其事,见微知类。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符应不失,如螣蛇之所指,若弈之引矢12。

【注释】

①报:应和。 牧:察知,驾驭。

②定基:这里指掌握对方意向的主流。

③袭:重复,因袭。

④圣人……不疑:“圣人诱愚则闭藏,以知其诚;诱智则拨动,以尽其情,咸得其实,故事皆不疑也。”

⑤反听:文中指发出信息去引诱对方,进而从反馈回来的信息中测得对方的真实情况。 变鬼神:指有如鬼神般灵活多变、玄妙莫测。

⑥当:即上文所言“道合其事”,指手法的变换恰到好处,碰准了对方的心意。审:审查,摸清。

⑦反辞:反诘语。 还听:即反听。

⑧开情:让对方吐露情怀。

⑨同声相呼,实理同归:与对方心理产生共鸣,使之引为知己从而吐露真实情况。

⑩式:样式,法则。先定:既定准则。

11托:指寄托在言辞中的实情。

12射:猜测。 符应:某种事物产生和某种现象发生,必然引起另一种现象发生,古代称之为符应。螣蛇:传说中的一种能兴云作雾的神蛇,六朝术士用以占算,谓螣蛇所指,祸福不差。羿: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英雄人物,擅长射箭。引:拉开弓。矢:箭。

【译文】